看古人那些调剂情趣的酒桌活动,我们现代人简直就是自愧不如

2020-10-06 16:56:53 作者: 看古人那些调

当然,根据周代礼乐的限制,不同的阶级,使用的乐是截然不同的。例如天子、诸侯可使百人奏乐、千人齐舞,士大夫在举办宴会时若使用这种形制无疑是僭越礼教的。

最早的席间歌舞,表演者就是酒客。《诗经》记载:“宾之初筵,温温其恭。舍其坐迁,屡舞仙仙。”时人在滴酒未沾或浅尝美酒时,还比较保守,矜持地坐在席位上;随着酒过三巡,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越来越多,酒客就不免“放飞自我”,站起身来拿着乐器唱跳起来。

古人在精神享受方面与现代人是一样的,大伙都喝了不少酒,所以凑在一块热闹热闹无可厚非。主人将歌舞视作调剂宴会气氛的娱乐活动,客人则以歌舞向主人表达敬意,宾主尽欢。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开始觉得宾客起舞的场面有点不雅观。所以,上流社会开始雇佣专业人士表演。

唐李商隐诗云:“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这两句所表达的,就是李隆基在兴庆宫大宴群臣的盛况。大唐皇帝李隆基最喜欢的乐器是羯鼓,他认为这种打击乐器声音十分高亢,引人耳目。羯鼓一响,其他音色瞬间哑然失色,大有帝王之威。

歌舞史上著名的《霓裳羽衣舞》,同样始于唐代酒宴。白居易偏爱这种舞蹈,曾为此作诗:“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阳。千歌百舞不可数,就是最爱霓裳舞。”

其次、曲水流觞: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兰亭集序》

在古人所有酒桌文化中,最“雅”的莫过于“曲水流觞”了。永和九年春,王羲之和一票喜欢舞文弄墨的文人骚客云集兰亭,在这里参与了名动千古的兰亭诗会。在这场盛会中,诞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自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翘楚。

所谓“曲水流觞”,有点像是日本的“流水素面”或“回转寿司”,只不过,宾客们从流水上取走的不是食物,而是酒杯。根据学者考证,“流觞”是一种形似新月的酒杯,两旁带有耳朵型的杯柄。参与者围坐在小溪旁,将酒放在小船一样的杯具上,让载满了美酒的小船随波逐流。

宾客一边欣赏着高山流水的雅致风光,一边随手从水中捞起冰凉的酒杯,一口饮下。根据“曲水流觞”游戏的规则,但凡喝酒的人,往往要赋诗一首。这种娱乐方式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未免有些曲高和寡。所以,鲜有时人效仿,该游戏仅流行于文人圈中。

最后、射覆猜物: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记载了名为“射覆”的酒桌游戏:平儿向内搅了一搅,用箸拈了一个出来,打开看时上边写着“射覆”二字,宝钗笑道:“把个酒令的祖宗拈出来了,射覆从古有的,如今失了传,这是后人纂的,比一切的令都难,这里头倒有一半是不会的,不如毁了,另拈一个雅俗共赏的。”

红楼女子大多有文才,薛宝钗称“射覆”是酒令的鼻祖,多半八九不离十。此足见“射覆”这一娱乐活动有久远的历史。

那么,“射覆”源于何时呢?

根据文献的记载,三国时期曾有人进行过这种游戏,东晋时期的郭璞也玩过射覆。李商隐《无题二首》亦有“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的句子。

据此来推测,射覆的起源至少可追溯到东汉时期。

虽然射覆中有一个“射”字,但这里的“射”却并非动作,而是猜测的意思。“覆”,在古语中的意思为隐蔽、隐藏。最早的射覆,就是用锅碗瓢盆将某个小物件盖住,然后,让参与游戏的人猜测里面藏着的东西。不过,能藏进容器里的小玩意终究有限,所以,在后来人们将其改为文字游戏。“射”的本意不变,但已不再让人猜测实物,而是猜谜。

射覆的规则比较简单,现代的歇后语、猜谜语皆可视作射覆的衍生品。在进行射覆游戏时,一人以诗句、成语或典故来隐晦形容某种事物,给出少许线索让另一名游戏者猜测。如果猜谜的人不能根据线索推敲出事物,那就要罚酒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