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的“品德加分项”

2020-10-07 11:17:06 作者: 古代科举考试

原标题: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的“品德加分项”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与现代的高考,无论从考试的目的、内容、性质还是选拔的标准都没有可比性,但是人们还是喜欢将两者相提并论,因为二者都是国家最为重视的抡才大典。对于科举考试而言,正史记录得最多的是名字和名次,某朝某代某年某科,谁是状元谁是榜眼谁是探花,而在古代笔记中,却呈现出别样的记载,那就是但凡能金榜题名者,大都不仅仅因为考生的八股文做得多么好,还必然有“品德加分项”。

祖宗积德:救人一命惠及子孙

科举考试中的“品德加分项”,首先要提的是祖宗,一个人能考中功名,绝对是因为祖宗积德——而且是积大德的缘故。

万历年间在福建清流当过县令的蒋皆我,做官时“多惠政”。那时一些山民迷信蛊术,“多畜蛊毒,人至辄死”,蒋皆我不信这个邪,坚决取缔,抓捕培养和配置蛊毒的人,并找到治疗蛊毒的良方公之于众,很多人因此幸免于难。清流旧时还有一个恶俗,凡是卖给富贵人家做婢女的女孩,等同于奴隶,每天要做无数艰苦的工作,“日椎髻赤脚负汲道中”,就算成年了也不能出嫁。而家里贫穷的小伙子们又娶不起媳妇,只能打一辈子光棍……蒋皆我觉得这是伤天害理的事情,于是下令,凡是家中有婢女的,满二十岁必须出嫁,不然主家要受重罚,“能遵令者各赠以银”,结果一天就有几千个女孩找到了夫婿。清流的老百姓对蒋皆我感激不尽,等他卸任时,集资买了一石的豆子送给他,豆子能发芽,在古代寓意着“子子孙孙发科发甲”,结果蒋皆我的儿孙一大堆考中进士的,“俱以文学宦绩著名东南,至今不绝”。

相比蒋皆我,常州一位姓费的书吏更有自我牺牲精神。费某“为人肝胆有智略,状貌奇伟”。乾隆三十三年天下大旱,江阴有千余名饥民聚在一起准备抢粮吃大户,江阴县一个以阴毒刻薄著称的官吏暗中调查,搞了个黑名单,把准备滋事的饥民的名字都写在上面,准备诬告他们谋反,这可是杀头的罪名。费某听说后,找到那官吏,假意称赞他的行为,要来黑名单,“诈称失火,尽行烧毁”,然后向上级自首,“太守知其贤,置不问,从轻发落”,那千余名饥民的性命总算是保全了下来。二十年后,费书吏的儿子“中乾隆丙午副榜,今官陕西督粮道”。

救万民跟救一命,效果相同。有个名叫徐北山的天津人,以贩盐为生,后来渐渐中落。乾隆五十年的除夕,他外出躲债,在一个小巷子里突然听见“黑暗中有哭声甚惨”,他举起火把一照,见是一个穷人,一边哭泣一边往树上打绳结,一看就是准备上吊,徐北山赶紧上前问他怎么回事,那人说自己欠债实在还不起了,徐北山把自己身上最后一点钱给了他说:“我其实也是外出躲债,时日艰难,但总要想办法活下去,寻短见算怎么一回事呢?”那人跪地磕头,起来时见徐北山已经悄然离去……十几年后,徐北山的两个儿子徐澜、徐淮分别考中进士,第三子徐汉亦考中嘉庆戊午举人。

跟徐北山有异曲同工,却比他经历更加传奇的,是吴县潘氏家族的先祖潘翁。潘翁为人仁厚,有一年除夕之夜,家人都休息了,他独自秉烛到客厅办事,见一人匍匐在黑暗中,走近一看原来是邻居家的孩子,问他这么晚了跑自己家做什么?那小伙子沉默很久才说:“我跟人赌博输了,负债累累,今天是除夕,追债人追到我家里,我万不得已翻墙到这边来躲债……”潘翁问他欠人家多少钱,回答说是十两银子,潘翁拿出二十两银子说:“这里十两你拿去还债,另外十两用来做生意吧,千万不要再赌博了。”那邻家子再三叩谢而去。十几年后,潘翁想给自己找一块墓地,进山看到一处风水绝佳的宝地,却不知主人是谁,一打听,说是某某商人的,潘翁按照指点找上门一看,正是当年那位邻家子,他戒赌后已经做生意发了大财,见到潘翁激动极了,坚决要把那块地送给他……数世之后,潘翁的后人潘世恩科举高中,后来一直做官做到武英殿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