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麾下最忠勇的外姓武将:官渡之战展露锋芒,颜良文丑未必赢他

2020-10-09 19:21:12 作者: 曹操麾下最忠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自梁县跟随曹操起,至官渡之战前,三年不到,是徐晃跟随曹操初显身手的阶段,也正值曹操集团茁壮成长的时期。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地名,在今河南中牟县东北2.5千米处)展开的战略决战,历史上称之为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从建安四年(199年)六月始,至建安五年(200)十月止,前后十七个月,是徐晃初露锋芒的时期。在这段期间,《三国志》里总计记录徐晃五次征战:即第一战,200年二月,跟随曹操东征刘备,在小沛(县名,又称沛县,属徐州沛郡,今江苏沛县)击破刘备;第二战,200年四月,追随曹操参加官渡之战,在白马(县名,属兖州东郡,治所在今河南滑县旧县城东)攻破颜良,攻克白马;第三战,200年五月,在延津(地名,在今河南新乡县东南)打败文丑;第四战,200年六月,随同曹洪在濦强(地名,在今河南商水县城上村)打跨祝臂;第五战,200年九月,协同史涣在故市(地名,今河南荥阳市东北)攻打韩猛,截烧袁绍的辎重。

在官渡之战中,徐晃先因打败文丑有功,被曹操由裨将军提拔为偏将军;后因截烧辎重立功最大,被曹操封为都亭侯。徐晃之所以能在官渡之战初露锋芒,是由于如下原因。

其一,听命令,不置疑。

官渡之战初,曹操弱,只有大约两万兵;袁绍强,投入大均十一万兵。曹操与袁绍,兵力是一比五点多。徐晃,虽然是曹操的裨将军,小小的副将,武将中官职最低;却甘愿任由曹操驱使,大大的服从,执行命令最为坚决。为此,听命令且服指挥的徐晃在官渡之战中,就倍受曹操信任与重用,出战的机会多,建立的功劳也就多,获得的官职也随之升高。

其二,懂配合,不拆台。

徐晃虽是降将,却倍受曹操信任,一投降后,就被授予兵权,就带兵随曹操征战,一切都很自然。特别是在官渡之战中,不管是跟主公曹操冲锋,还是随曹操族弟曹洪征讨,甚至是协曹操亲信史涣征战,徐晃都能摆正位置,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信任,方能打败枭雄刘备,击败河北四庭柱之二庭颜良、文丑,攻破义军首领祝臂,打退河北四庭柱之一柱韩猛并火烧袁绍辎重。因此,会配合且不拆台的徐晃才能在官渡之战中崭露头角,才能在敌我双方的力量悬殊的战场中创造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战绩。

其三,有功劳,不张扬。

在官渡之战中,徐晃凭功劳先由裨将军擢升为偏将军,后再次被封为都亭侯。徐晃第一次被封为都亭侯,是在五年前(195年十一月)因护送汉献帝东归洛阳有功,在河东郡安邑县,被落魄潦倒的汉献帝所封。徐晃此时再次被封为都亭侯,是因截烧袁绍辎重有大功,在河南尹荥阳县(《后汉书·卷一百零九·志·郡国一》中记为荧阳),被意气风发的曹操所封。虽同是都亭侯,爵位一样,但地点不同,意义不同。安邑县的都亭侯,是徐晃说服杨奉护送汉献帝东归,是表徐晃的忠心;荥阳县的都亭侯,是徐晃截烧袁绍的辎重而扭转官渡之战的形势,是论徐晃的战功。因而,有功劳而不张扬的徐晃方能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封侯拜将,逐步融入曹操集团,逐渐成为曹操所倚重的外姓将领之一。

徐晃,在官渡之战中能初露锋芒,决不是单凭其骁勇善战,而是靠个人的听命令、懂配合和不张扬的品质而倍受曹操的厚爱,方能成就一番伟业。

笔者按:忠勇,指忠诚而勇敢。徐晃,自归顺曹操后,就被曹操所重用,先是平贼寇伐吕布攻眭固中小度牛刀,后在官渡之战间初露锋芒,成为战将如云的曹操麾下出战较多的外姓将领,逐步成长为一名的优秀战将,驰骋沙场。正所谓: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