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太监要造反,康培公只看了蜡烛一眼,就阻止了这场叛乱

2020-10-10 15:22:02 作者: 康熙王朝中太

《康熙王朝》中,作为康熙帝的重要的股肱腹心之一,周培公明察秋毫,是个不可多得的儒将。有人称,如果不是他正处在朝廷势力变革的敏感时期,他会成为堪比周瑜的一代名将。康熙年间,王辅臣想要叛国,周培公向康熙皇帝请命去劝王辅臣归降,最后成功将王辅臣招抚,为康熙帝稳定政权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而在《康熙王朝》中,编剧虚构的一个场景,出色地表现出周培公的机智。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发动叛乱。此时,还有人冒充朱三太子在京城闹事,整个朝廷人心惶惶。

在一个晚上,朝廷重臣聚在一起议事,深夜中,蜡烛慢慢烧完了,周培公就让下人拿来新的蜡烛。就在这个时候,周培公明察秋毫,不经意间看了蜡烛一眼,马上就发现了端倪,原来这些蜡烛居然都没有捻。

周培公大惊:“胡太医,当心太监作乱!”仅仅是一根小小的蜡烛,周培公如何能快速地断定,有心怀不轨的太监想要造反呢?在蜡烛没有捻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会联想到是负责采购的太监粗心大意,买错了蜡烛。不过,在规矩深严的宫中,大概没有人敢在这方面出错,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太监是故意点上没有捻的蜡烛。

在康熙刚刚登基的年间,政局动荡,作为康熙帝身边的谋臣,周培公对于朝廷的形势看得是相当清楚,在几股势力都想要谋反的情况下,他对于风吹草动都十分敏感。有史可鉴,在关键时候背叛皇帝,背后捅刀的人很有可能是亲近的太监。

逆臣经营多年,早就买通了伺候皇帝的太监。而没有捻的蜡烛照亮的范围有限,给心怀不轨的人作乱提供了机会。康培公只看了蜡烛一眼,就及时阻止了这场叛乱,并且维护了大清的稳定,和康熙的统治。

周培公是个孝子,在位高权重之时,周培公不要金银珠宝,只恳请皇帝为以父死殉节的母亲请旌。他性情耿直,鄙视权贵,一生兢兢业业,忠心耿耿,为康熙帝扫清道路。不过可惜的是,最终他的结局却不尽人意。因为满族统治和汉族正统的矛盾,他最终辞官,再次为国出山之时卒于任上,令人叹息。

康熙王朝中太监要造反,康培公只看了蜡烛一眼,就阻止了这场叛乱!《康熙王朝》:仅仅因为蜡烛的一点差异,周培公就察觉太监要谋反。网友们怎么评价周培公呢?你觉得他是个足智多谋的能臣吗?(文中配图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