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武尊文卑,为何武臣地位却越来越低,后来崇文抑武?

2020-10-10 18:28:22 作者: 明朝开国武尊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在明朝开国后,曾根据功劳册封了六个公爵,也就是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等人。

相信大家不难发现,在这六个明朝开国公爵中,除了李善长是文臣以外,剩下的都是武臣。

而且有明一代,始终奉行的都是军功爵制,就算是文官,往往也只有立下了军功才能获得爵位。

就好比于谦、王守仁等人,其闻名于世除了其文采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其武将生涯同样战功赫赫。

另外,在明朝官职体系中,武将职位中还有位列一品的“左、右都督”职位、以及位列从一品的“都督同知”。

反观文臣,自明初因胡惟庸案爆发废除丞相制度以后,最高的官职也就只剩下了位列正二品的“六部尚书”等职位。

最为关键的是,明朝的很多武将职位是可以世袭的,文臣官职则不行。

明显就是一副武尊文卑的模样,但是随着明朝的发展变迁,明朝武臣的地位却显而易见的越来越低,而且差异悬殊,直到南明时期才反转过来。

明朝武臣地位低于文臣

就好比《万历野获编》上所记载的,“往时浙弁牛姓者,官副总兵。上揭张永嘉相公,自称走狗爬见。其甥屠谕德耻之,至不与交。然此右列常事耳。”

顾名思义,官拜副总兵,位列从二品,但是在见到正五品的内阁文官张永嘉之时,却要自称“走狗”。

而且类似的事情在明朝“右列”,也就是武将体系中极为常见,而且还不局限于自称“走狗”,还有着“门下、沐恩、小的、某、万叩头、跪禀”等诸多自降身份的称号。

这已经足以表明明朝武将官职体系伴随着明朝的发展,其在明朝朝堂上的地位再也不复开国之时的荣光,反而是越来越低,并与文官形成了极为悬殊的差异。

若是再结合正统年间以后,明朝那越来越多的文臣掌兵的现象,就好比著名的明朝重臣于谦、一代名相高拱、督师辅臣杨嗣昌等等。

难不成随着时间的变迁,明朝开始效仿宋朝,逐渐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了吗?

明朝武臣地位低的实质

其实不是。

诚然,光从表面上来看的话,明朝武臣的地位确实越来越低,而且伴随着文官掌兵制度的逐渐成型,明朝多多少少也确实有那么点“崇文抑武”的意思。

但若是究其实质的话,相信大家不难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首当其冲,就是明朝的整体局势,除了明初开国以及明末亡国时期以外,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相对安定的。

武臣体系作为明朝的“暴力机构”,在这段时期内自然也就派不上太大的用场,毕竟大势已定,只需要维稳就行了,而不怎么需要上阵杀敌。

反而更需要能够治理国家民生的文臣,那么自然而言,武臣地位的下降是必然的。

再加上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推行高度中央集权以后,文臣的权力被打压了,武臣的权力同样也不例外。

就拿洪武时期来说,武臣中的徐达、蓝玉等人厉害吧?但是他们能够真正的独当一面,动不动统兵数十万吗?

并不能,虽然这些武臣厉害,能够领兵打仗,而且也不乏一下领兵数十万的,但是这些兵力却不是一直都由武臣率领,而是实现了兵将分离,是明太祖朱元璋临时拨给这些武臣的兵力。

充其量也就是临时的“差遣”,而不是“常态”,真正的兵权始终都牢牢掌握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手里。

后来明朝逐渐进入安稳时期以后就更是如此,武臣看似品级很高,但实际管理的人却并不多。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