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杜甫直接奔赴长安,他的目的和高适一样,“许国不成名,还家有惭色”。
公元746年,三十五岁的杜甫开始了在长安的北漂生活。
和现在的北上广一样,长安的物价、房价都很贵,身无长物的杜甫饱尝了人间冷暖辛酸。那是他人生的至暗时刻。
为了混口饭吃,他做了很多有辱斯文的事,“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早晚跟在一些达官贵人身后陪笑作乐,然后讨一点别人的残羹冷炙下咽。这还算是比较理想的情况,很多时候,混到连饭都吃不上,出门讨饭、领政府救济粮的事情,杜甫也没少干。
此时的大唐帝国在唐玄宗励精图治三十年之后也开始走下坡路。此时的唐玄宗好大喜功,对外征伐不断,对内宠爱杨贵妃,迷信道教,罢免名相张九龄,任用奸相李林甫,经过这一系列自毁前程的骚操作之后,大唐帝国的灭顶之灾正在悄然逼近。
国家即将走倒霉运,个人的命运也好不到哪去。杜甫尝试了很多办法,仍然长期不被看重,因为有小人拦路。
奸相李林甫不仅卡住了杜甫的脖子,也卡住了天下读书人的脖子。747年,唐玄宗兴致大发,想要征召一批有才之辈,李林甫装模作样地举行了一场考试,然后一个也没录取,因为他担心征召的这些年轻士子议论朝纲。杜甫和唐代诗人元结都在这次欺骗性的考试中落选。可是,回头怎么和皇帝交差呢?李林甫有办法。他只需要跟唐玄宗报告,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天下清明,已经再没有贤能之士可用了。
唐玄宗就哈哈一笑,信以为真,继续沉醉到欣赏歌舞表演之中了。这种荒唐的鬼话,作为一国之君竟然信了,也是昏庸至极。一个人成为圣贤和成为庸主,也是在一念之间的,唐玄宗就是再好不过的明证了。
四年后,公元751年,转机出现。杜甫凭借进献《三大礼赋》,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被安排到集贤苑待命。
他的人生似乎就要迎来辉煌了。
这期间,他的好友岑参投奔安西军阀高仙芝,高适投奔河西军阀哥舒翰,此时已经处在安史之乱的前夕。这一时期选择投奔军阀,相当于就是瞄准牛市投资,踩点踩得刚刚好。历史再一次证明,杜甫的政治眼光确实不行。
由于李林甫再次从中作梗,这次的幸运又变成了漫长的等待。
754年,杜甫写了《封西岳赋》《雕赋》,这次他学聪明了,一稿多投,给哥舒翰、于仲通、张垍(唐玄宗的女婿,李白也曾给他投过稿,然而张垍并不看重)等当时长安的军、政、文化界领袖都投稿了。可惜,无一例外,全部石沉大海。
就这样,写稿,投稿,写稿,折腾了好几年,中央总算想起了他,安排他做河西尉,大概在现在云南祥云县附近。北漂10年,终于等来了一个做官的机会。可是,杜甫上书拒绝了。
他为何要拒绝呢?
县尉是个苦差事,官阶也不大,九品下,杜甫自己解释不想去的原因:“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说自己不去做河西县尉,不愿逢迎上级。县尉干的都是苦活累活脏活,少不得四处下乡奔走,还不如在清水衙门里呆着逍遥快活。
是杜甫真的好吃懒做不愿意吗?其实不然。
县尉属于最基层的官员,对上要识时务,会做人,少不得谄媚奉承上级,对下要令行禁止,少不得做一些欺压催逼百姓的事儿。前者,杜甫已经说了,他干不来;后者,很显然,杜甫不愿意干。
然而,同样的事情在好友高适身上也发生过,高适的做法就截然不同。749年,46岁的高适为了能跻身官场,硬着头皮做了封丘尉,这一干就是任劳任怨的4年。尽管高适干得也很憋屈,但他还是勤勤恳恳地坚持下来了,直到找到下家老板哥舒翰才果断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