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一个两次被罢免宰相的英雄他的人生结局怎样?

2020-10-11 20:06:36 作者: 寇准——一个

当年,寇准高中,授官大理评事,并与当年派往归州巴东任知县。

此后他的人生仿佛是开了挂一般,先后升任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

比起人家苦苦熬资历,走后门,等机运,寇准统统都不要。

当时,北宋朝廷发生了两起受贿案。

按说这样的事;历朝历代都有算不上新鲜事,但在北宋却是个例外。

因为贪墨数千万的王淮,仅被撤职仗责,不久又恢复了原职;而只是拿了点领头的祖吉,却被处以死刑。

这事儿背后的原因很明显。所以谁都没说,谁也没参入,全当没发生。

但这事儿偏偏就引起了寇准的注意,明着不敢来,暗里却借着一场大旱灾,将这事儿悄无声息的捅了出去。

弄出的动静还不小,最终惊动了宋太宗。

恰逢当时,宋太宗也想树立自己明君的威望,便借着这股东风狠狠彰显了一把自己明君的典范。

君臣目标一致,一切自然是水到渠成。

有了宋太宗这股强大的上市股做后盾,寇准在官场自然是混得风生水起。

案件结束后,寇准就坐上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的官。寇准开始参与北宋朝廷的军国大事。而且快得惊人。

有人说,这情商不快那才是怪事。笔者通过历史诸多的历史资料中寻找,最终得出的一个结论——寇准的高情商是要分人的。

对上司,寇准的情商在北宋绝对是排前三的。(上面两件事就是例子)

但对下属,那情商可以掉个儿来看。

北宋某年某月某日,朝廷开办公会议,宰相、副宰相等在一起用工作餐。寇准吃饭的时候,吃得快,不少汤汁沾到了胡须上,门生丁谓起而为之揩拂,即溜其须。

寇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耶?”这就是著名的溜须拍马。

这一番话说得丁谓既羞又恼,恨不得杀了寇大人。

这情商高么?绝对是低能。

但就这个忽高忽低的高情商的男人,却又是北宋做官最认真的男人。

北宋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冗兵、冗官、冗费的历史,历北宋一朝,官员浮滥成灾始终困扰朝廷。

据不完全统计,到北宋宋仁宗时,内外属官已超过一万七千人,而北宋当时的版图还只有大唐的一半而已。这么多的官员,效力可想而知。

但在寇准的哪儿却是个例外,他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公务到了他的手中,总能做好。一个认真又有准备的人,机会总比别人多一些。

公元(997年),宋太宗驾崩。那个因寇准而坐上皇位的宋真宗对寇准极为厚爱。

若不是顾忌这老头对部下的情商太低,他恨不得立马就让做宰相。

但这个愿望并没有拖太长,两年后,辽军大军于高阳关,俘宋并代都部署康保裔,大掠而还。

辽国士气大增,征服宋朝的野心急剧膨胀。宋朝朝廷内人心惶惶,动荡不安,许多大臣主张迁都,避开辽国的锋芒,宋真宗也有所意动,

这对刚刚坐上皇位的宋真宗绝对是个考验。是打还是和他心里没底。朝政也分为好几拨,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枢密副使陈尧叟是四川人,提议迁都成都。

他们的意思很明显,敌人太强,我们能躲多远就躲多远。我们不能说北宋的官员全都是懦弱的,但至少大部分是这个性格。唯独寇准是例外。

多年顺风顺水的官场生涯养成了寇准天不怕地不怕的个性,他劝说皇帝亮剑(“”人心崩溃了,敌人乘势而入,天下还能够保住?!。”)应该说,这句话很有感染力。

宋真宗也有所意动,但在寇准的劝说下,宋真宗亲自领兵出征,寇准也追随在侧,以宰相的身份上了前线。

为了彻底断绝了皇帝逃跑的心思,寇准干脆把皇帝带在身边。

由于周旋得当,这场北宋最大的危机竟消除无形之中,双方经过协商订立了和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应该说,这份功勋是巨大的。但这份功勋里或多或少带着赌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