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你是当代穿越到南宋的理科生吗

2020-10-11 21:42:30 作者: 辛弃疾,你是

农历八月十五,因恰好是在秋天的中间,所以叫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仲秋节、八月节。

传说在春秋时代,每到这一天,帝王都会祭月。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非常盛行, 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所以民间就会有“月圆人团圆”之说,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亲人们都会团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

而今年的中秋节恰逢与国庆相遇,因此,今年的中秋节格外让人感慨,如今,中秋过去七天了,国庆大假也快结束,外出的人们纷纷走上回家的路,因为要上班了。

今年的中秋国庆双节,许多人泪流满面,因为他们几乎被堵在高速公路上。古代人如果穿越到今天,恐怕要写许多与中秋堵车有关的诗词了。

每当中秋,天空明月高挂,让无数游人引起思念之情,让诗人词人诗兴大发,写出无数感人的诗词来。

辛弃疾的中秋月夜诗词不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更表达他说爱国情怀,抒发他迟暮的英雄深沉的悲凉情结。

但他的词更有打破陈规,别具一格,体裁非常的新颖之作。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宋代: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有的词人写词,在前面有一则序,序很短,但却写出创作这首词的时间,心境和缘由。

比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前边的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兼怀子由”便写出这首词的时间,缘由,因为中秋节整个通宵都欢乐的饮酒,直到喝得酩酊大醉,于是,想起远在他乡的子由(弟弟苏辙)绝美的词句脱口而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苏轼问青天,而辛弃疾直接问月亮。

和苏轼写词的时间与缘由不同,辛弃疾在中秋夜与哥们坐在庭院里喝酒,赏月,这一年中秋很难得又有月亮,又有花又有酒,还有朋友。不像过去,一个人喝寡酒,有一年不说朋友,连月亮都没有,辛弃疾照样写词,这次可以说齐活了。月亮、美酒、鲜花、朋友,还需要啥呢?

而且,这次可不是当年和陈同甫“醉里挑灯看剑。”时候的心境了,那时还年轻,还有雄心壮志,如今已经年华老去,英雄迟暮,岁月沧桑。满腔热血化作心酸泪。

也许,在喝酒时,也和朋友感慨一番,也流泪,也思念北方故土,但一切都在酒中。

于是,他们谈到中秋,谈到月亮,突然想到,每个中秋的诗词都只有望月,赏月迎接明月的诗词,可是没有送别月亮的词呢?

每一个中秋月静静地照耀着大地,照耀着天空之下的每一个人,大家观赏明月,可是,谁知道,明月自己的想法呢?于是,辛弃疾干脆在这首词中大胆地问月。

问,有询问与质问两种不同,苏轼问天是询问,而屈原《天问》却是对天发出质问。

这首词主要是模仿战国时代的楚国大诗人屈原的《天问》体所写。虽然,辛弃疾也是询问上天,但询问的内容却不一样。

全词紧凑连贯,像伟大诗人屈原那样,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连向月亮提出九问,描绘出一个生动唯美的有浪漫色彩的神话故事。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