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迁都到底是对是错?

2020-10-12 02:26:17 作者: 魏国迁都到底

无论古今中外,迁都都是大事,如果不是出于政治或军事的考量,谁也不会轻易迁都。战国时代的各国迁都,都是为了应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的发展,所以各国不得不根据形势的改变不断调整战略。

在战国时代,战国七雄似乎只有齐国的都城没有迁移过,一直在临淄,其他的六个大国至少有一次迁都。

楚国:丹阳——郢都——鄀都——鄢都——陈都——巨阳——寿春。

燕国:燕城——临易——蓟——易——襄平。

秦国:雍城——泾阳——栎阳——咸阳。

韩国:平阳——宜阳——阳翟——新郑。

赵国:晋阳——中牟——邯郸。

魏国:安邑——大梁。

相比之下,魏国只迁都一次,算是少的了,但是最有争议的也是魏国。因为魏国将国都从西边安邑迁到东边大梁,也就是把战略重心从西边转到了东边,正是因为战略重心的转移,使得魏国没法继续压制秦国,最终造成了秦国的崛起,所以有人认为魏国的迁都是错误的。当然也有人认为,在商鞅没到秦国之前,秦献公已经带着秦国崛起,魏国已经没有实力压制秦国,所以魏国迁都躲避秦国是正确的选择。

战国七雄

那魏国迁都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呢?在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弄清楚魏国迁都的时间,关于魏国迁都的时间是有争议的。《史记》和《资治通鉴》都认为是在公元前339年(即魏惠王三十一年),这一年商鞅设计了一场鸿门宴,生擒了魏国的公子卯,并由此打败了魏国军队,实际控制了西河地区,魏惠王由此割让西河地区求和。因西河失守,魏国国都安邑没有了军事屏障,迫于秦国的军事压力,所以魏国把国都迁到了东方大梁。然而《竹书纪年》记载魏国迁都时间是在公元前361年(即魏惠王九年),这一年魏国同时双向作战,在东边作战时打败了韩赵联军,在西边作战时败给了秦国,作为魏国主帅的公叔痤也被秦军俘虏,但是秦国并没有乘胜追击,反而主动跟魏国求和。

也就是说,如果魏国迁都是在魏惠王三十一年,那魏国就属于被迫迁都,而如果魏国迁都是在魏惠王九年,那魏国迁都就不是迫于秦国的军事压力,而是自己的主动选择,那问题来了,魏国迁都到底是不是迫于秦国的军事压力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觉得要从谁对魏国威胁最大说起。

《竹书纪年》

当时谁对魏国威胁最大呢?许多人第一反应都是秦国,因为魏国一直占据着河西地区,彻底封锁住了秦国东出的路线,所以秦国为了争夺河西地区,频繁的和魏国开战,魏国确实也一直在承受着秦国的军事压力。但是根据魏惠王继位之路来看,我认为对魏国威胁最大的应该是韩国和赵国。我之前写过一篇《面对魏国的内乱——韩懿候和赵成候谁的策略更靠谱》可以作为参考,当时如果不是韩赵两国没有协商一致,魏惠王很可能就被杀掉了,或魏国被分裂掉,总之魏国会受到致命的打击,而就算魏国丢掉了河西地区,依然有机会继续发展,事实是后来魏国真的丢掉了河西地区,但魏国只是衰落,并没有亡国,由此可见,当时能给魏国带来生死威胁的,并非是处于西边的秦国,而是从三晋分裂出来的韩赵两国。

既然韩赵两国是魏国最大的威胁,那肯定要加强魏国东部的力量,如何加强魏国东部的力量呢?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迁都,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东方。当时魏国还牢牢地控制着河西地区,秦国被锁在关中没法东出,此时的秦国对魏国还构不成威胁,即便秦献公在石门之战斩首魏国六万余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甚至攻打到魏国的腹地,并夺取了河西地区,但是等魏国收拾好韩赵两国之后,魏国调转枪头要跟秦国真的硬碰硬的时候,秦国连忙把夺取的河西地区又归还了魏国,此时的秦国还没有实力和魏国过招。因为西边的秦国无法真正威胁到魏国,而东边韩赵两国以及齐国都是极大的威胁,所以魏国把国都由西边迁到了东边。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