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皇帝也有“家风”?侧面解读“施德惠天下”的汉文帝

2020-10-15 12:07:57 作者: 汉朝皇帝也有

汉代初期百姓经历了数十年大战,百废待兴,高祖便与萧何定下休养生息之策,以黄老的无为思想作为治国基本方略。到了汉文帝时期,是汉朝经济政治的转折时期,在文帝和朝中君臣的治理下,二十三年间,国家发生了极大的发展,为后来武帝时期对匈奴战争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司马迁曾评价汉文帝:"汉兴,至孝文四十余载,德至盛也,癛癛乡改正服封禅也"。司马迁评价文帝仁德,为盛世打下根基。《孝文本纪》中赞扬文帝说"孝文为三代以后第一贤君" 。自孝文帝以后,汉朝政治"家风"开始传承。

一、 汉文帝专以德治天下

1、汉文帝自身德行高尚

文帝是刘邦第四子,文帝未即位时,正直诸吕叛乱,汉朝名将周勃,陈平等人平定叛乱后,文帝的恭谦有礼的谦逊品德在朝中有极高的声名,因此也就被拥立为帝。而文帝从小跟随薄太后长大,在思想观念,处世态度,和价值观都受到母亲谦让,内敛,仁孝的影响。登基后的文帝倡导节俭,宫中费用花销二十多年未曾增加,宫中宫女自己纺织,文帝更是带领群臣作表率,一切以百姓生计为中心。

文帝体恤孤寡,对于相关的孤寡人群给予了极大的抚恤。《孝文本纪》中言:"方春和时,草木群生之物皆有以自乐,而吾百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或阽于死亡,而莫之省忧。为民父母将如何?"。文帝在位时积极减免税收,来缓解百姓压力,汉初盛行"黄老之学",文帝认为繁杂的礼节只是看着文雅,却白白耗费民力,因此下令一切从简。

2、施政方针上德行贯穿多个方面

文帝执政期间,在军事上秉持着慎用武力的原则,致力于减少战争,来保障和平。他积极遣使和匈奴沟通,订立和亲政策,希望以此来达到和匈奴和平共处的局面。同样的,《史记》中记载:"朕既不明,不能远德,使方外之国不能宁息,四荒之外不能不安其生,二者之咎,皆朕之薄德而不能远达也"文帝认为自己德行不够才导致四方战乱为此不安,所以积极实行仁政。

同样的,在刑罚律法上,文帝也秉承了德治的观念,汉代以前刑罚种类极多,关于肉刑的多达百种,文帝十三年废除肉刑。《史记》记载"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因此文帝断狱都主张从轻处罚,一切的判定都是主张以教化为主,教导犯人改过自新。

文帝对所有的罪过都怀着一种悲悯的心态,他将一切人的错误归咎于自己的德行不够,而无法安定天下,让百姓从此安乐。文帝的大爱和大德具有普世行,以社稷为重,具有尧舜之遗风。

文景之时 ,人们就高度评价文帝之德,从景帝、武帝、元帝时到东汉班固 , 汉人也都称颂文帝盛德。司马光曾言,汉文帝庙号"太宗"符合《礼》 "宗有德"的规范。元朝王桢说: "文帝所下之三十诏 , 力田之外无他语,减租之外无异说,逐末之民,安得而不务本? 太仓之粟安得不红腐?"清代 , 文帝被评价为"孝文为三代以后第一贤君"。文帝之名历朝历代皆承认。由此可见,文帝"施德惠天下"之举有多么大的力度。

二、 汉朝"家风"自文帝始

1、罪己诏成为文帝后汉代惯例

文帝好"黄老之学"和以及"刑名之言", 刘向在《正失》中言文帝"本修黄老言,不甚好儒术,其治亦尚清净无为"。这使他经常忧虑政治有无效果,从而借以灾异来针砭时弊,更改政治中不合理的因素。

在汉代,我们时常可见汉代皇帝在天生异象或者地方遭遇大灾难时,都会下道罪己诏来自我反省自己在治国理政中的过失,此举看似可以认为是皇帝作秀,以此来获得百姓的信任,从而减少地区因不满朝廷而造反的可能。但在文帝时期汉文帝时的日食、地震、水旱以及年谷不登等都比武、昭、宣、元、成、哀、平时期少,但是汉文帝仅仅因为一二次日食和年谷不登就下诏自责,董仲舒的天之谴告说也不过如此。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