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经筵,尤重择人”,谈谈经筵制度对皇帝“再教育”的重要性

2020-10-15 12:08:36 作者: “宋之经筵,

在宋朝时期,经筵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与完善,并为皇室所严格遵守。宋朝皇室子弟从小就接受讲读官的教育,在成为太子后,会有专门设立的东宫继续进行教导,直至成为皇帝之后,又有经筵官以提高其国家治理能力和个人素质。

可以说,教育几乎贯穿了宋朝皇帝的一生,尤其是经筵官,更是对其在国家治理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伴随这一制度的越发完善,朝廷中开始出现专门的官职,其发挥的作用自然也越来越大。

经筵制度在各朝各代的发展

早在汉唐之时,经筵便已经有了基本的雏形,即由皇帝参与、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如汉明帝就曾亲自到太学讲学,“上自为辩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捂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与儒生就儒家经典进行讨论,大力推动了当时东汉时期儒学复兴的进程。但这时的经筵,无论是从原因还是规模上来讲都稍显稚嫩,并且在举办也基本是由皇帝的心意而定,没有定数。

到了宋朝之时,经筵才真正制度化。不仅设有专门的官职——经筵官,在经筵的内容上也有了明确的规定。宋朝时期正是儒学复兴的时期,经筵讲解的内容自然也以《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为主。另外,正如李世民所说: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像《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记载前朝事情的书也被皇帝所青睐,时常作为讲解对象。

到了明清时期,经筵制度却并未随宋朝的灭亡而消失。明英宗时期,经筵被载入正式的礼仪规定,“二二十二日讲读,寒署暂停。 万历二年定春讲以二月十二日起至五月初二日止,秋讲以八月十二日起至十月初二日止,不必题请。”清朝更是基本沿袭明朝的制度,但在具体的执行上,还是有着些许差异,比如皇帝成了经筵探讨上的主导者,稍微发表点言论便引得其他大臣奉为经典,有时也可以不用亲自出席经筵。总的来说,经筵在明清时期已然成了一种形式化的制度,实际作用大大降低。

宋朝经筵制度的设立包含多方面的因素

1、“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推动了皇室对文化学习的重视

由于赵匡胤本人在后周身居要职,并且在军队中拥有极高的威望与地位,这才使其能够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地造反成功。但正是因为这段经历,导致他深刻明白军队对国家朝政的影响是如何重要,对武将的防范心理也就此形成。“杯酒释兵权”后,为了牢牢打压武将,文人的政治地位被刻意拔高,在朝政中发挥着更为明显的作用,“重文轻武”的雏形也开始产生。

而赵光义继位后,由于两次攻辽的失败,这不仅使其本人不再对军事上怀有信心,也使宋朝在对外战略上转变为防守姿态。此外,赵光义本人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喜好吟诗作赋,当时的政府也十分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无论是从客观还是主观上来讲,宋朝“重文轻武”之风的形成,都是一个必然的事情。

身处这样的境地,宋朝皇室便十分注重本身的文化素质培养。“太宗听政之暇,日阅经史,惠顾问阙人”,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最初宋太宗设立经筵,并非是为了政治上的考量,而是想要使自己能够在听政之余学习更多知识以充实自己。但随着皇帝文化素质的提高,其视野与目光跟着变得愈发开阔长远,为政能力自然也大幅度提高。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宋朝皇帝明白了经筵的巨大作用,使他们开始着手将其制度化,并成为皇室传统。值得一提的是,宋朝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都对先祖的政策和意见有着相比于其他朝代更加浓重的膜拜,既不愿推翻,也不敢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经筵便贯穿了宋朝存在的始终,并一直发挥着作用。

2、宋仁宗的独特经历使其一手推动了经筵的制度化

宋初三朝,是宋朝尚学求知之风建立的重要时期,“本朝太祖武靖天下,真宗以文持之,今上接祖宗以威,兵不释翳者盖数十年,近世无有也。”特别是宋真宗本人,更是大力推崇全社会范围内的学习风气,不仅在政策上多有这方面的倾斜,更是对道家经典做了系统的修复,使学有所依。而作为太子的宋仁宗,也必定会从小就接受着良好教育,并被教导形成热爱学习的思想。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