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还是被动,"天生商人"的粟特人,为何在唐朝"移民"东迁?

2020-10-15 15:21:36 作者: 主动还是被动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粟特人都跟随着东迁。毕竟,昭武九姓,一共有九个国家。还有一大部分人,都留在了中亚老家。但是时过境迁,阿拉伯帝国日趋强盛,在中亚的粟特人深受其影响,也开始变得阿拉伯化。

2. 被迫迁移,实属无奈

虽然粟特人习惯了四海为家,也有着向东部移民的传统。但是,这种被动的离开家园,自然不会让人心服口服。况且,移居六胡州之前,粟特人都是往好的地方迁移。诸如洛阳,长安等,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都城,大都市。

如今跟随着突厥人至此,既不方便从事贸易活动,也不能自由的出入行走。可是粟特人的能力有限,他们无法凭借着自己的力量打破僵局,重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时代。他们曾经建立过很多的绿洲城邦,但是都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国家集体。

所以,当突厥人来临时,他们只能选择逆来顺受。而当他们归降李唐时,自己作为附庸也只能跟着一同前往所谓的六胡州。自此,粟特人和李唐王朝的关系也开始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迁居至六胡州者,往往会被视作突厥人。

他们的待遇和条件,自然也会相应的降低。在双方贸易时,是甲方与乙方的关系,还稍微平等一些。而此时,迁居至六胡州的粟特人不过是投降的奴隶罢了。在突厥人眼中,就不把他们当人看,更何况到了李唐。

如果是正常的贸易往来,自然是相对平等的。但此时的粟特人,已经成了半个阶下囚。至少,很多人都是以这样的眼光看待。他们不习惯束缚,也不想接受不公平待遇。向往自由的他们,屡屡为自己的生存,而向各个阶层发起挑战。

(三)、为搏自由,继续东徙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粟特人因为没有威权主义官府,自然也不会经过长时间的奴性教育。在他们的身上,仍然有着很强的反抗精神。而且,若是没有点胆识,他们也不会来往于大漠之中的丝绸之路上。更何况,“兔子急了咬人”,他们本身也不是兔子。

1. 漫漫中原,何处为家

《资治通鉴》“兰池州胡康待宾诱诸降户同反,有众七万,进逼夏州”。虽然定居于六胡州,但是这属于羁縻州,而且粟特人的部落组织结构也并未被打乱。而且粟特人非常不满唐朝人对他们的政策,还有所要缴纳的高额税负以及民族矛盾加剧。

在开元九年,爆发了六胡州之乱。《唐会要》给出的原因是“苦于服役”,但是这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一直以来,都不愿意服从于李唐王朝的统治。用《新唐书》中的话便是“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

出于各种不公平的政策,粟特人才选择了揭竿而起。但是这些人的力量非常有限,仅仅过了一年他们就被平定了。“二十六年还其余党,遂于此置宥州,取宽宥之意”。他们想要逃脱这座围城,但最终还是以卵击石,难以与唐朝相抗衡。

2. 民族倾向,投奔叛乱

“安禄山,夷狄之谲诈者也。非将门英豪,草莱奇杰”。安禄山的父亲乃为粟特康国之人,母亲改嫁后他跟随继父姓安。而不论是亲父还是养父,都是粟特人。开元初年,安禄山摆脱了突厥人的控制,摇身一变成为幽州都督的义子。

在天宝年间,安禄山和史思明以诛杀杨国忠为由爆发了“安史之乱”。此时,身在宥州的粟特同胞们也都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纷纷投靠乱臣贼子安禄山。《旧唐书》“贼将阿史那同礼,以五千骑兵出塞,诱六胡州部落数万,欲破行在”。

当然,最终还是由郭子仪出马,一举击溃了这些人。其中的粟特人在兵败以后,大部分都跟随着安禄山回到了中原,而有一小撮人继续留在了原先的六胡州。其实,自从六胡州之乱失败以后,粟特人就已经掀不起风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