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还是被动,"天生商人"的粟特人,为何在唐朝"移民"东迁?

2020-10-15 15:21:36 作者: 主动还是被动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环转;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杨贵妃所跳的这种胡旋舞,正是粟特人的民族舞蹈。他们生活古代的中亚地区,自从东汉以来就与中原政权结交频繁。尤其是盛唐时期,更是两个胡汉两族往来最为密切的时期。

他们承担起来东西方贸易往来使者的角色,频繁的游走在丝绸之路上。大唐文化的西传,以及阿拉伯文化的东传,都与粟特人密不可分。遗憾的是,他们并未完成向国家政权的转化,如今也早已不见踪影。

(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在胡人的诗歌中,留下了很多粟特人的身影。这个民族十分的神秘,居无定所,常年从事着国际贸易活动。他们从一出生,便注定了这辈子与商业结下不解之缘。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古人们习惯于将其统称为“昭武九姓”。也就是曹、安、史、康、石、罗、白、米、何,他们背后分别代表了自己的国家。

1.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粟特人所生活的东亚,正好处于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他们深受波斯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影响,并且将这种习气又带入了大唐。同时,他们将唐朝所生产的绫罗绸缎,丝质茶叶等通过古丝绸之路运往东方。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东汉年间粟特人就有些已经在洛阳定居。因为自幼游历四方,使得他们胆识过人,而又有一定的才智,所以“洛阳米贵,居而易之”。久而久之,粟特人就在中原形成了自己的定居点。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生活在东汉的首都自然要比在山地,沙漠纵横的东亚要好很多。五胡乱华之时,又有一部分人来中原定居。并且各聚落之间,还推举一位“萨保”,方便与统治阶层进行沟通。

尽管这时来的人不多,但是足以证明他们有着东迁的历史。至于他们为何东迁,理由也非常的明显。

2. 方便贸易,条件优越

粟特人天生就是当商人的料,他们移居到中原地区,能够攫取更大的利益。在积累到一定的财富之后,粟特人自然想更上一层楼。而洛阳,则是当时东方最大的贸易城市。他们可以在当地更好的结交人脉,而后以更加低廉的价格,卖给其他粟特商人。

再经由他们,将货物卖到西亚、中东乃至欧洲去。如此一来,方便快捷了不少。而且,中原地区地势较为平坦,不论是在生活水平还是社会环境上,都要比在沟壑纵横的故乡好很多。再者,他们本来也没有什么恋家情结。

出门,就是为了赚钱的。只有利益最大化,才是商人的王道。其实,为了赚取更多利益而动迁的粟特人并不在少数。尤其是唐朝初年,据《旧唐书》记载,仅仅在高宗一朝就有五万多粟特人于京城定居。这还不算迁往其他地方的。

(二)、时局混乱,命不由己

“宁为盛世犬,不做乱世人”。粟特人大都只顾着发展贸易,而不注重爱国情怀的培养。再者,隋唐年间的突厥人势力的确强劲。对付粟特人,还是绰绰有余的。所以,很多粟特人都被迫编入了突厥人的营中。自此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切都由突厥人决定。

1. 天命所致,归入唐朝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粟特人和李唐王朝,一直都有着不解之缘。长安之社会风气,就是在粟特人的传播下才逐步的胡化。而大唐盛世,社会包容度又比较高。尤其是李世民在宣布自己为“天可汗”以后,更是得到诸多胡人的敬重。

突厥部落的迅速崛起,是很多人都意想不到的。许多粟特人被迫跟着突厥人南征北战。而突厥分裂成东、西以后,颉利可汗向唐朝投降。《新唐书·地理一》“调露元年,于灵、夏境内以降突厥人,置六州,以唐人为刺史,谓之六胡州也”。

六胡州的地理位置,大约位于今天内蒙古的鄂托克旗一带。最初设立,就是为了安顿归降的突厥人。因为粟特人与突厥人的特殊关系,他们也跟着一起归附唐朝。当时的六胡州,大部分居民都是以粟特人为主。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