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势浩大的开禧北伐,为何会如此迅速的无功而返?

2020-10-15 16:04:39 作者: 声势浩大的开

1. 主和派与投降派的掣肘

首先,韩侂胄在朝堂上的为人并不怎么样。他在掌权以后,大兴党禁,借着打击赵汝愚的名号,打压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一派。其中,不乏很多的有识之士和博闻强识的人才。而到了北伐之时,他发现朝中无人可用,所以又解除了党禁。

不过很多人都十分记仇,当时韩侂胄想让薛叔似主掌淮西战线,但是人家拒不赴任;他又让许及之去驻守南京,可是人家也不去;而丘崈则直言不讳的拒绝了任命,还以辞官相威胁。可见,这场北伐,南宋内部并没有达成统一。

此外,朝野上的很多大臣都习惯了这种无忧无虑,不用操劳的日子,他们对于北伐也是处于反对状态。在他们看来,肯定是"师出无功,不战自败"。开禧北伐就连南宋内部都是持反对意见者居多,能够战胜,那才是奇了怪。

他们嘴上有那么多冠冕堂皇的借口,却拿不出应对之策。不过就是为了自己的懦弱而找借口罢了。这些人认定了北伐肯定会失败,所以根本不会去为北伐效力。同时,还提出"聚财募卒,出封椿库黄金万两",韩侂胄是假借北伐之名,行敛财之实。

可事实上,他自己还掏出了三十万两。因此,开禧北伐失败如此迅速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南宋内部的不和谐,无法形成一股合力。

2. 崇文抑武的延续,致使无可用之将

"一日纵敌,遂贻数世之忧",韩侂胄刚上台就为岳飞翻案,还把秦桧的谥号改成了"谬丑"。意思很明显,他就是要跟主和派为敌。不过,即便如此,宋朝对武将的不信任也一直没有停止。虽然主战派也有很多人,可是能力出众者并不是很多,实在是乏善可陈。

当时华岳就局势分析,"人民怨恨,马政不讲,骑士不熟,豪杰不出,英雄不收",这可谓是一语中的。南宋自从岳飞和韩世忠以后,还哪有可以独当一面的可塑之才。即使有,也都沦落到辛弃疾还有陆游那种地步。

这个南宋,实在是令武将,爱不起来。所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成为了南宋武将们的一种常态。到了战场上,没有优质的将领,底下的士兵就算战斗力再强劲,那又能如何。

因此,开禧北伐迅速失去主动权的又一原因是南宋朝中缺少可以带兵打仗的英雄豪杰。

"若狄青、岳飞辈,盖数十百年而一,有寥落相望,无复继者"。北宋的狄青和南宋的岳武穆,这两宋就出了这两位名将。但是还都没落得好下场。开禧北伐,若得一良将,而收复中原,犹为易事。

(三)、准备不足,空有一身报国愿

因为得不到大多数人的帮助,此次北伐是无法准备充足的。在这种情况下,韩侂胄应该休养生息,而后再等待时机。他只是听到出使金国之人的一面之词,就心生北伐之意,的确是有些仓促。如果大家能够一致对外,还是有获胜可能的。

1.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诚然,韩侂胄发动开禧北伐,夹带着一些私心。他想学着刘裕那样,以北伐来提升自己在军政两界的威望。但这还是为了国家利益考虑。"兵出有名,师直为壮,言乎远,言乎近,熟无忠义之心?为人子,为人臣,当念祖宗之愤",这段慷慨激昂的文字,将他对收复故土的渴望,展现的淋漓尽致。

可是朝中的大臣们,大都对此持反对意见。甚至,还将韩侂胄比喻成是秦桧。他的头颅也被人割下来,当成是丧权辱国的《嘉定和议》的砝码。那些人只顾着自己享受,只顾着保全自己的利益,丝毫不为民族大义所动。他们还为韩侂胄罗织各种罪名,实在是可恨。

他们从一开始就不希望开禧北伐得胜,因此处处掣肘,找出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因此,韩侂胄不可能有机会准备充分。他应该再多等些时日,多扶植一些辛弃疾那样的忠臣良将上台。所以,开禧北伐迅速失败的又一原因是韩侂胄的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