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读明代史料的时候,可能很多人会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情,那就是明武宗亲自参战的应州大捷,根据明代官修的《武宗实录》记载,此役“敌(指蒙古兵)损十六,自(指明军)损五十二,外带重伤五百六十三”,身为主帅的朱厚照“乘舆几陷”,差点儿做了“英宗第二”。
然而,根据《明史•武宗本纪》记载,应州大捷之后,蒙古兵“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而事实也的确如此,由此可见,《武宗实录》关于应州大捷战果的记载,并不属实。
应州大捷真是大捷吗?
应州之战发生于正德十二年的十月,其实对于此战,早在九月,朱厚照已经有所部署。当年九月,蒙古小王子部落集结了五万骑兵于长城杀虎口外的原玉林卫(土木堡之变沦陷),此处是当时小王子部落进入边墙的战略要地,此举意图很明显,小王子部落准备南进了。
此时朱厚照正在宣府,得知这一消息后,便紧急做了迎战部署,明军的此次部署以守为主,朱厚照把重兵都放在了大同附近,只是派出了极少数兵力放在了远离大同的两个卫所,意在打探消息,朱厚照的目的就是在大同牵制蒙古兵主力,然后择机歼之。
同年十月十五日,当朱厚照准备率军进驻大同时,传来最新战报,蒙古兵并未按照预想到向大同进军,而是兵锋南下,此时朱厚照只安排了少数兵力刺探情报的威远、平虏两卫战事吃紧,随时可能有沦陷的可能,朱厚照急令时春部驰援,同时为牵制蒙古兵南下,朱厚照又派麻循部、高时部紧随其后,另派朱振部、左钦部在阳和卫周围集结,准备应战南下的蒙古兵。
应州之战是朱厚照的生平第一战,虽初次的战略部署失误,但根据蒙古兵的进军路线而紧急调整的部署,可见朱厚照其实还是有很高的军事才能,援、攻、防面面俱到,考虑事情还算周全。
蒙古兵一路南下,虽先后与部分明军遭遇,但其主要的战略目的是突破雁门关和宁武关之间的长城,直捣晋中平原,所以并不恋战。
直到二十日,蒙古兵与大股明军在应州城附近遭遇,才不得不同明军大干一场,此时紧随蒙古兵其后的麻循等部也及时赶到,但蒙古兵凭借着自己的兵力优势硬是把明军两部分割开来。
就在此危机关头,朱厚照亲率大军前来增援,皇帝亲往增援让明军士气大增,经过拼死作战,两军终于合二为一,此时已到傍晚,双方各自罢兵。
次日,蒙古兵主动来攻,朱厚照亲自率军作战,此一战打了10个多小时,双方大战了百余合,最后以蒙古兵的西撤而结束。
据载此场战役双方投入近十万人,如此大的阵仗说双方死亡总共不足百人,谁信啊,说“敌损十之六,自损五之二”倒还是可信,依推测的话蒙古兵的损失应该要大于明军,不然也不会退啊,如果蒙古兵比明军强,他为何要退兵?所以说《武宗实录》的记载并不靠谱,其目的就是为了给我们呈现一个荒唐的朱厚照,那么问题来了朱厚照真的荒唐吗?
朱厚照真的荒唐吗?
朱厚照是大明的第十位天子,也是大多数人眼中的荒唐天子,虽然在某些事上确实比较荒唐,但我们细读史料还是能发现朱厚照的可取之处的,应州大捷就是最好的例子。
大明以武立国,大明的天子一直有尚武的风气,比如太祖、成祖、宣宗、英宗,这些早期的君王无一不尚武,并且还御驾亲征。朱厚照也和这些先祖一样,他也有着一颗尚武的心,早在其年少时便对武事尤为感兴趣,后来新建豹房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武事,我们从武宗宠信之人,也能窥探出武宗对于武事爱之多深,早期宠信的太监大多善于骑射,比如谷大用等人,而后期更是宠信武官,比如边将江彬。而在朱厚照的心中也是更愿意做一名大将军而不是天子。
朱厚照作为大明最后一位御驾亲征的天子,确实通过自己的军事才能给蒙古兵以重创,所以《明史》才会给出“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这样的高度评价,除此之外,朱厚照虽不愿居宮中,要么在豹房,要么在宣府,但国家大事却均要交给自己亲自批阅,这样看来好像他也不是那么的任性,除此之外,对于刘瑾的反叛行为,朱厚照很快就将其平息,也是有着他的厉害之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