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不懂为官之道么?他为何总是被贬谪?不合时宜真不是吹嘘的

2020-10-15 20:06:23 作者: 苏轼不懂为官

苏轼在官场上,就是一个中二青年,这也说不对,那也要改改,问你怎么办?我还没想好!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很看好才华高的苏轼,可是苏轼告诉他,这变法太急躁了。于是乎,王安石一脚送他到乡下过上了慢生活。

司马光主政的时候,认为苏轼是个守旧派的,因为他反对变法被贬谪了嘛!所以将他调入京城做官,结果苏轼冒出来一句,这个变法还是有好处的,不能全废掉。

司马光就像是看到魔鬼了一样,屁股还没坐热乎的苏轼,又被司马光一脚,再次送到了乡下,继续过上了一日不如一日的慢生活。

别人觉得苏轼被贬谪,日子应该过得很伤心吧?没曾想,他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相继发明了东坡肉、羊蝎子、烤生蚝等美食,甚至感叹:自笑平生为口忙。

这下子好了,掌权的张惇知道他日子过得还不错,就把他一贬再贬,甚至把他弄到了海南岛,过上了天天烤生蚝的好日子。据说他还写信给自己在常州的大儿子,表示自己发现了烤生蚝这种美味,还让他千万不要告诉别人。

朝廷拿他是真的没办法,不管他怎么贬谪,都能够笑看风云。老婆孩子相继去世,他也能迅速平复心情,这就是苏东坡,一个满肚子不合时宜的人。苏东坡的确不适合做官,至少不适合官场。

01不想在朝做官,喜欢外调。

苏东坡早年考进士的时候,其实是第一名,欧阳修把他的文章当成自己的徒弟曾巩所写,未免有照顾之嫌,这才给了他一个第二名。

苏轼得到了宋仁宗的赏识,甚至认为,这一次科考,他为后世子孙选得了两个宰相大才。其实宋仁宗压根没子孙。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宋史》

本来宋仁宗打算把他留在朝中做官的,奈何这个时候他老妈去世,必须要回去守孝三年。等到再次出山以后,宋仁宗希望他能够留在自己身边。

结果苏轼却偏要到地方上做官,所以他请求前往凤翔府担任判官。人家千方百计想要在朝廷做事,他是千方百计要到地方上去,苏轼的与众不同大抵如此。

02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再次申请外调。

苏洵去世,苏轼回老家又守孝了三年。等他回来的时候,王安石已经得到了宋神宗的赏识,开始搞变法了。

王安石刚开始还是非常欢迎苏轼的,毕竟苏轼文采斐然,如果帮助自己变法的话,一定可以起到很大作用。

但是他心里也没底,因为欧阳修这些人,是苏轼的老师朋友。果不其然,一问之下,苏轼果然是反对变法的。

王安石非常生气,苏轼也是据理力争,无奈之下,苏轼再次申请外调,跑到杭州做通判去了。随后又前往密州做知州,顺手写下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词。

03不支持变法,在地方上我行我素。

变法是在全国推广的,他没有说找块试验田慢慢先搞,而是一口气全国都要搞起来。既然是朝廷发话,那地方官肯定是照办了。

到了苏轼这里,情况就不同了,他是怎么有利于老百姓,就怎么实行新的法令,以至于有些新法,在苏轼这儿根本就行不通。

苏轼以诗得罪,下御史狱,人以为必死。后违预中闻之,谓帝曰:"尝忆仁宗以制科得轼兄弟,喜曰:’吾为子孙得两宰相。’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捃至于诗,其过微矣。吾疾势已笃,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宜熟察之。"帝涕泣,轼由此得免。---《宋史》

这么一来他可彻底得罪支持新法的人了,为此那些支持新法的官员,便在苏轼的奏章上做文章,将他判了个死罪。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