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唐代著名文学家,是继温庭筠、李商隐之后,再次能够重振唐代文坛的诗词大家。那时,有人甚至把罗隐和温庭钧、李商隐合称为“三才子”。由此足以看出,罗隐在唐代文坛中的地位和声望。
然而,就是如此一位唐代文坛巨匠,在唐代之后,却变得“泯然众矣”,成了众人嘴中“平平无奇的一位寻常诗人”。这样的情况,让人不由感到奇怪:罗隐的历史地位,难道还经历了变化?
确实如此,罗隐从唐朝到民国时期,历史地位经历了很大的变化。那么,罗隐的历史地位又为何会发生变化呢?
罗隐历史地位的变化
罗隐,出生于公元833年,自小便以有才而闻名于乡里。只可惜,罗隐一生仕途不顺,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史称“十上不第”。不过,罗隐虽然在仕途上颇为不顺,但是他在唐朝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没人会否认的。
唐朝时期,罗隐的历史地位在士族官员乃至统治阶级眼里,罗隐可谓是“天下名士之楷模”。当年罗隐为了庆祝宰相令狐绹的儿子科举及第,就写了一首诗表示祝贺。令狐绹收到罗隐的贺诗之后,对自己的儿子说:吾不喜汝及第,喜汝得罗公一篇耳。
虽说令狐绹的说法可能是带着一定的玩笑成分,但是从这里的对比来看,也的确是可以看出罗隐在唐朝上层官员心目中的地位。况且,令狐绹也只是罗隐众多粉丝中的一个罢了。毕竟,就连当时的皇帝也对罗隐颇为赞赏。
前文提到罗隐的科举之路极其坎坷,考了很多次,结果都没成。不过,好在罗隐写诗词是一把好手。所以,罗隐的名气还是传到了唐昭宗的耳里。唐昭宗在得知罗隐的事迹、拜读了罗隐的作品之后,就为罗隐的才华折服了。
于是,唐昭宗对大臣说:欲以甲科处之。这可让一些臣子不满意了,于是纷纷上书:隐虽有才,然多轻易。明皇圣德,犹横遭讥,将相臣僚,岂能免乎凌铄?后,此事只得不了了之。
在文人士子眼里,罗隐乃是表率。吴越国宰相沈崧曾经这样评价罗隐:名宣宇县,誉播寰区;徐寅曾在《寄两浙罗书记》里写到:怜君道在名长在,不到慈恩最上层;钱镠则写下过: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世应难继此才。
其他或是赞扬、或是称颂罗隐的诗词作品,那也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而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的文人士子眼里,罗隐其人的才华和本领,是得到整个文人群体的公认和追捧的。
在百姓们眼里,罗隐是个“享誉天下的好诗人”。罗隐的诗词,不仅在上层社会广为流传,就算是在市集街坊之间,百姓们对于罗隐的作品,也是赞口不绝。尤其是那首讽刺唐明皇的《华清诗》:楼殿层层佳气多,开元时节好笙歌。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
这首诗不但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还便于理解,就算是没有太多文化的百姓,也能轻易明白其中对于统治者的不满和讽刺。如此可以述说民意的佳作,怎能不成为百姓们的心头好呢?所以,罗隐在民间的名声也非常不错。
宋朝到民国以前,罗隐的历史地位然而,自宋朝开始,罗隐的整体历史地位,呈现出了一种直线下滑的状态,直到民国之后,罗隐才重新被重视。
从宋朝开始,罗隐的才华逐渐被低估,文人大家更是忽视他。宋朝文坛大家欧阳修,在编撰《新唐书》的时候,就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罗隐。所以,罗隐的大名并没能让欧阳修写在书里。
而欧阳修在编写《新五代史》的时候,也只是在书里提一下罗隐的名字,却并没有提及罗隐的作品和生平。从欧阳修对待罗隐的态度上不难看出,在欧阳修眼里,罗隐就好像只是个“平平无奇”的诗人,并不值得世人对他高看一眼。
不过,欧阳修对待罗隐的态度还是好的。毕竟,欧阳修只是没有赞美罗隐罢了。而有的人,甚至开始公然批评罗隐:诗盛于李、杜、刘、白,而其衰也,为郑谷,为罗隐,为杜荀鹤。从这样的评价里足以看出,唐朝之后,世人对于罗隐的看法,远不如唐人那么好,甚至于还带着一些贬低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