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中华古剑的历史源流

2020-10-16 20:04:32 作者: 满堂花醉三千

西汉初年,“百炼钢”的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所谓“百炼”就是人们在敲打钢铁的时候,有意识的叠加锤锻次数,一块钢铁往往需要经过多次锤打和煅烧才能达到理想的强度,这种技术提升了钢剑的质量。举例来说,考古专家在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墓中发现了一把钢剑,该剑的低碳层厚度仅为0.1毫米左右,并且刃部经过淬火,它和未淬火的剑脊结合起来,拥有极强的综合性能,达到了刚柔并济的效果。

两汉时期的钢剑,剑身不仅更加修长,并且剑锋的夹角也在逐步增加,可见两汉时期剑的能力除了直刺之外,还有着使用刃部进行横向或者纵向劈斩的能力,因此在两汉时期,钢剑是步兵的重要近战武器。汉景帝时期,晁错向汉景帝进言整顿军备时,曾经在奏折之中列举了“长戟”、“矛”、“剑”、“盾”等几种重要武器,并且特别指出,在地形狭窄的峡谷之中,剑与盾搭配装备可以发挥步兵最大的作战能效。

三、由兵及礼:东汉时期宝剑用途的转变

从战国到秦汉时期,骑兵在大型战争之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骑兵的高速机动交锋之中,骑兵们往往更喜欢使用弯刀进行劈砍,而剑的直刺功能却很少被使用。因此自东汉之后,刀逐渐取代了剑,成为了骑兵对决之中的主要武器,而剑逐渐从“兵器”转变为一种“礼器”,尽管它的需求量日趋减小,但是制作工艺却愈加精炼。此后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之中,剑的主要作用大约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其一,剑是社会地位的重要象征。从东汉以来,自天子至文武百官无不佩剑,剑成为了舆服制度之中的一项严格规定。此时的礼仪佩剑,只要求剑的外观华丽而严谨,至于剑的刃口则不做要求,甚至很多礼仪佩剑使用木剑,如《晋书·舆服制》:“汉制,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剑……晋世始代之以木,贵者犹用玉首,贱者则用蝽、金银为饰。”

至隋唐时期,佩剑作为官员的舆服制度一种形式被严格规定下来,其具体佩戴内容要根据官员的品级来确定,据《隋书·礼仪制》记载:“一品:玉具剑,佩玄山玉;二品,金装剑,佩水苍玉;三品及开国子男,并银装剑,佩水苍玉……”可见装饰用剑在中国传统礼仪服饰上的滥觞。

其二,剑还作为古代宗教行为的一种法器,在祭祀活动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道教和剑有着极其深刻的渊源,比如南朝梁时的著名道学家陶弘景为梁武帝制造了“凝霜”等十三把宝神剑,在这些道家所使用的宝剑之上刻有蚩尤神形、北斗二十八星宿等等,梁武帝认为它们能够驱邪避害,并对此深信不疑。

其三,历代文人侠士都重视剑的佩戴和使用,如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年轻的时候就跟随大师学习剑术,留下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传世名句;而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也曾经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中也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的描述,可见唐代社会所盛行的侠客风气。故此,在东汉之后,剑作为“兵之君子”,逐渐成为了中国武道与传统礼仪文化的象征符号,其实战意义大多数情况下已经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