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中华古剑的历史源流

2020-10-16 20:04:32 作者: 满堂花醉三千

唐末“黄巢之乱”后,大批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举家迁徙到南方地区,在北方游历的著名诗僧贯休也因此回到了浙江老家。为了得到吴越王钱镠的引荐,贯休为钱镠写了一首名为《献钱尚父》的诗词,钱镠看后虽然十分欣赏,但是嫌弃“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的“十四州”太过小气,想要让贯休改成“四十州”。贯休以为这样做不符合吴越国的现实疆域,因此毅然选择拒绝了钱镠的改字请求,然后飘然入蜀。

虽然说贯休的这首诗词在今人看来多少有拍马屁之嫌,但它还是多少能够体现当时的冷兵器在古代社会之中的地位,比如“一剑霜寒十四州”,指的很显然就是奋发向上的钱镠只用一把宝剑就横扫了两浙十四州。那贯休为什么不用“刀”或者其他冷兵器来形容钱镠建国的光辉历史呢?很显然,剑在中国冷兵器历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礼仪与文化,堪称中华冷兵器的无冕之王。

一、由短及长:春秋战国之前青铜剑的起源与发展

如果只从文献资料上来考证,剑这种武器最早应该是蚩尤所造,据《管子·地数》记载:

“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

如果从蚩尤部落的起源和发展来看,蚩尤是南方部落的首领,并且曾经和轩辕黄帝大战于涿鹿,因此后来的史学家们金属兵器的发明归功于“兵神”蚩尤自然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尽管传说的记载并不可全信,但是从“蚩尤造剑”的故事之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在金属冶炼技术没有出现之前,石器时代的人类是不可能制剑的,因为石器本身质地脆弱,很难制造出修长而坚硬的剑身,因此这一传说也只能为中国古剑的出现划分出一个大致的出现时间,至于剑本身到底是什么人、何时所发明的,如果仅凭古代文献的记载是很难弄清楚的。

从考古发掘上来说,最早的青铜剑是2006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朱开沟遗址的鄂尔多斯青铜剑。据年代测定,这把直柄青铜器的制造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整体长度约25.4厘米,此时剑的长度和样式更加类似于“匕首”的形态,这主要是因为在商周时代,剑主要作为一种防身武器进行使用,更远距离的冷兵器有着戈或者矛作为替代。因此对于“剑”字的由来,东汉末年刘熙的《释名》是这样解释的:“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可见在商周时期盛行车战的情况下,类似于剑之类的短兵器在军队战斗之中并不能发挥太大的作用。

到春秋早期,剑的外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增加剑身的刚度和强度,“柱脊剑”开始大行其道,所谓“柱脊”指的就是铸剑时,在剑柄处铸有一个圆柱形的剑基,剑基向前延伸,从而在剑身上形成凸起的“剑脊”,两者天然结合,在剑的铸造上呈现出浑然一体的美感。此时剑的主要构造主要首、茎、格、刃、脊、锋等部分构成,有的甚至还在剑茎上加装剑箍,以彰显剑这一冷兵器的特殊风格。

另一方面,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剑身的长度也在不断增加。春秋前期的青铜剑剑身长度大约在28至40厘米之间,这一时期的剑依然只适合直刺,并不适合用于劈砍,因此又被称之为“直兵”。这一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依然以车战作为主要攻击方式,尽管剑的长度得以增加,但是它的使用方式却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比如在洛阳金村大墓出土的铜镜之中有着一幅名为“勇士刺虎”的画像,它形象生动的描述了春秋时期剑的使用方法:一只凶神恶煞的老虎正准备扑向一位全副武装的骑马勇士,勇士拔出手中的短剑,蓄势待发准备随时刺向猛虎,可见当时剑的使用依然以防身为主,并非主流的格斗冷兵器。

春秋中后期,中国青铜剑的制造技术率先在南方的吴、越等地达到顶峰,由于江南一带多崇山峻岭和泥泞沼泽,路上交通十分困难,兵车难以在这一代发挥作用,因此江南各国都十分重视步兵以及步兵武器的发展。在短兵相接的情况下,不灵活的中原长兵武器,如矛、戈等非常不便于实战,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之下,吴越地区的青铜剑铸造技术自然得到了长足发展。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