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曹操一直是备受争议的人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刘备的争议也越来越多,那么,刘备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刘备早年虽然织席贩履为生,一介布衣,但一直志向远大,立志建功立业,匡扶汉室。若要建功立业,单靠自己肯定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共同来完成。于是,他广结天下豪杰,结交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个人,关羽、张飞、公孙瓒、赵云等,还有很多愿意为他出钱出力的朋友。黄巾起义爆发时,对于刘备来说是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机会往往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事实也是如此,刘备在镇压起义和平定叛乱中立下了战功,被封为县尉。从此,刘备一生的创业之路开始了。
刘备自身条件有限,但他善于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刘备自身最大的两个资源,一是皇室宗亲刘姓,二是仁义为本。
古时候每一个帝王的后代在乱世都有极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皇家姓氏代表着正统和名正言顺。在刘备之前就有一个很好的榜样——光武帝刘秀。刘秀起初也是一介平民百姓,起点和刘备一样,最终统一天下,中兴汉室。刘备也想像刘秀一样,平定四海,再次中兴汉室。所以,刘备一直以皇室正统自居,这也是很多人投靠他的原因之一。
说到仁义,很多跟随刘备的英雄、贤达、名士等为了他的大业拼命甚至牺牲性命,而刘备却因为仁义,一再不忍占别人的城池。很多人对于这点觉得刘备虚伪不是明主,其实不然。从陶谦让徐州到刘表托荆州,刘备都是一再不受。如果换做别人可能马上就接受了或者故作推迟一番就接受了,这种行为在当时的乱世,是很危险的。一个客居于此的人,在当地没有任何根基和背景,就成为一州之主,军民大部分人会不服,容易产生内乱,一旦内乱就会被曹操有机可乘。刘备的做法是每到一处,都广施恩义于民,深受百姓爱戴,根基扎地很稳。当民心所向,名正言顺了,再当一州之主。
仁义是刘备的立身之本,是一杆大旗,古时候称之为大纛,和宋江的“替天行道”大旗有着同样的作用。在乱世能坚持仁义到底,非常难得,这也是他能贤名满四海的原因,是大智慧,就连曹操都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有了名气,就能聚集更多的人脉资源,并且源源不断。所以,他把仁义看得比性命更加重要。
刘备在创业的路上,虽然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心志坚韧。虽然打拼到中年还没有立身之所,但从来没有放弃过。他一直求贤若渴,希望得到更多更好的人辅佐,但当时他的势力太弱,想成就一番功名大业的贤明之士大部分都看不上他。好不容易请来了徐庶,打败了曹军一次,还被曹操用计把徐庶给骗走了。而刘备十里送徐庶的时候,足以体现其惜才爱才的诚意。
刘备一生创业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就是三顾茅庐,请到了诸葛亮。在当时各路诸侯中,刘备是势力最弱小的一个,仅仅是客居在荆州的新野城。能够请到诸葛亮出山的优势在于刘备是皇室正统,仁义爱民,民心所向,贤名满四海。刘备的这些优势,都是前面那么多年的打拼,一点点创造出来的,算是无形资产。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刘备,只有人和,没有天时和地利。再加上曹操有荀彧、陈煜,孙权有周瑜,诸葛亮投他们可能没有用武之地。刘备没有军师并且能全权让他管理,诸葛亮正好可以尽情施展才华。刘璋、张鲁等人更不用说了,诸葛亮更加不会考虑。这么说来,能请到诸葛亮出山,主要靠刘备的个人影响力和诚意。(如果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没有成功,那么,他会怎么办?下一个会请谁?)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的事业慢慢开始好转了,胜多败少。尤其在赤壁之战后,相继占领了荆州各郡,有了自己的根据地。这时的刘备已经是荆州之主,实力大增,又广纳贤士,文臣武将都有很大的扩充,三足鼎立之势基本形成,这是刘备创业以来,首次坐稳一州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