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文以载道”思想,是如何催生宋代文人画兴起发展的?

2020-10-20 08:54:24 作者: 儒家的“文以

琴棋书画,最开始只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修身养性的雅趣,但随着文人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儒家“文以载道”思想的滥觞,在艺术作品之中寄托作者的情怀,理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文人书画的追求。

在此基础之上,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在以客观题材划分类别的人物画,山水画等形式之外,衍生出以创作主体为区分的“文人画”的概念,并在宋代彻底成型。

中国古代文人的特殊地位和“文以载道”的思想,是宋代文人画以创作主体区分绘画艺术的历史大背景

顾名思义,文人画的意思,就是文人作的画。在世界绘画艺术的历史上,绘画艺术的区分,多以绘画技巧,或者绘画题材的不同来区分,比如发端于西方的素描,油画;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人物画等等。

以创作主体作为绘画艺术的区分,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独创。这一方面是由于古代中国文人独特的地位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儒家文化的发展推动的。

由于农耕文明对于经验的重视,中华文化从萌生阶段,就对于掌握着文字知识的文人非常推崇,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仅见的。由于对于文字知识的崇拜,使得文人阶层很早就成为了中国古代统治阶层的一部分。

这又使得中国文人普遍具有参与治国的政治理想,其后随着汉朝董仲舒等儒家文人推动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他们所宣扬和追求的“文以载道”的思想,也就成为中国古代文艺史上的主流。

董仲舒

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先贤荀子,就已经提出了文以明道的主张。《荀子》之中记载:

“君子之言,涉然而精,俛然而类,差差然而齐。彼正其名,当其辞,以务白其志义者也。”

也就是说,在儒家文化的主张下,文艺作品不仅仅具有欣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务白其志”,即通过文艺作品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怀。

在这种理论支撑之下,区别于以创作题材划分绘画类型,而以创作主体的文人划分绘画艺术,实质上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人对于“文以载道”思想的继承与重生。

另一方面,宋代独特的历史背景,又为这种思想提供了需求。宋朝从盛唐文化的废墟之上,历经了五代十国的战乱,重新开启了继承和建构中华文化的历史。当此之时,已经沦为宫廷御用欣赏的绘画艺术,就不能够满足宋代文人对于绘画艺术欣赏的需求。

直白一点说,宋初流行的宫廷画师等创作主体,创作的绘画艺术,在文人眼中,就失去了“文以载道”的追求,只沦为一种精巧的工艺。这显然不符合儒家宣扬的以艺术作品来体现文人家国情怀,理想追求的的需要。

因此,宋代文人画的发展与繁荣,根源上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文以载道”思想的发展和继承。从现实背景来看,是当时以宫廷画为代表的绘画形式不能够满足士大夫阶层对于艺术创作与欣赏的需求,从而主动革新绘画艺术创作的实践。

宋代文人画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的突出特点,满足了掌握着文化发展方向的文人们的欣赏需求,使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主流

任何一种艺术流派和风格的发展,必须要具备自己独有的特点,如此才能在历史的潮流之中保持本色,不至被淹没。文人画从概念萌生到宋朝的成熟,其后又经历过元明清时代的继续发展,不仅流传了下来,而且还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主流,那么其核心的特点是什么呢?

从西方绘画艺术的区分来看,不管是素描,还是油画,其核心的特点是客观的创作手法和原料。从从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人物画等区分来看,其核心特点是创作题材的不同。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