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到了,大姑将自己打扮成新娘的样子,亲自备好一桌酒席,等着心上的人儿到来。月亮从东边升起,又从西边落下去,可是于将军连个影子也没有。大姑坚信将军一定不会失约。从此以后每到月圆之夜她都会在北山坡上摆上一桌酒席,等将军的到来。年复一年,大姑的满头青丝慢慢变得霜白,临终前还念念不忘和于将军的约定。这期间她家的周围又搬来了几户人家,有邻居妇女来串门儿,都劝大姑别等了,找个人家嫁了。可是大姑不相信于将军是“负心汉”。她让邻居等她死后葬在北山坡上,再在坟前摆上一桌酒席。
于将军为什么失约呢?据说想当年于将军在出发不久的途中,被染上了瘟疫而死去。那时的信息传递极不畅通,令痴情的大姑等了一辈子。后世人怀念大姑“专一的爱情观”,就把她的坟称为“姑坟”,摆在坟前的那桌酒席也化为石头。一些老人都清晰的记得“姑坟”前有一块方方正正、天然平坦的石板,那就是酒桌;石板上有天然的石碗、石杯、筷子等。可惜的是由于后人劈山开路,将大姑坟彻底毁掉了。现在村后的北山又被恢复了“原貌”,可是“姑坟”没影儿了,只剩下了“大姑传”。
在村西南面有一个花岗岩大石硼,形状较奇特,村里人称它为“将军帽”。露在地面的部分呈半球形,好像古代将军的帽子;球的顶端有一个小石柱子,好像将军帽上安插“盔缨”的铜管。“盔缨”是古代军人头顶上的一撮毛,以兽毛或鸟羽毛插在帽顶的铜管儿里,在古代的战争中盔缨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一是标志:显示将军的威武,只有将领才能配盔缨;二是标示:大将军一般骑着高头大马,冲锋在前,后面的士兵可以看清攻击的方向;三是目标:战将在撕杀时,可以让远处的人识别敌我,防止误伤;四是风向标:如同现代海军帽子上的飘带,感觉风向;五是把手:头盔放在桌子上拿取不方便,可以解决拿头盔的问题。村里这个“将军帽”底部周围还有一圈儿两尺多宽的帽檐,平整光滑,古时候村里有人想取下一块凿成“碓窝”好捣米,可是放了许多炮“将军帽”总是岿然不动,毫发无损。
听老人说这就是于将军的头盔。据传,于将军临死前念念不忘与大姑约定,他托付身边可靠的马弁,如果自己死了就把自己的将军帽送给大姑做纪念。由于秦朝出现了变故,耽误了很长时间,等马弁来到牛口石村,大姑已经作古了。马弁就将于将军的将军帽留了下来和大姑作伴。后来将军帽就化作了一座大石硼。
也许是受“将军帽”的主人于将军精神的鼓励,牛口石村的青年参军的比较多。特别是自抗日战争开始,参加八路军、解放军的人数特别多。据不完全统计,这个小村庄海陆空三军中,师级以上就有4人;副团级或享受副处级以上待遇的就有30余人;排级以上的也有30多人。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牛口石村西有个更奇特的大石硼:整个石硼呈椭圆形,人们说这是天上掉下来的一颗星星,村里人将它称之为“小庄儿”。之所以这样称呼它,是因为它具备了村庄的所有条件。整个石硼呈暗灰色,上面有类似碓窝、脸盆、灶具等;还有脚印、尿渍、石炕等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六十岁以上的村民都记得,他们小时候特别喜欢到“小庄儿”玩儿。在那里做“干饭儿”(当家家)等游戏,特别开心;夏天的晚上大人小孩都坐在上面乘凉,旁边小河哗哗的流过,送来一阵阵凉气,特别舒坦;小孩子们听大人“讲那过去的事情”,特别乐呵;久而久之大石硼被磨得锃光瓦亮。
有这么多奇石围村,村子一定很富! 你说对了! 确实是“富甲一方”。
据老人们讲,从明朝建村到清朝中期(1736——1850年)300多年的时间,牛口石村发展很慢,40多户人家,几乎全是靠给外村的地主“扛活”或着耍手艺,挣两个辛苦钱儿养家。道光年间,孙氏家族找来“地理先生”(阴阳先生或风水先生)给看看,寻找限制本村发家致富的原因。地理先生转了几圈儿,看了以后就说:“你们村所以发不了大财,问题就出在村前的‘牛口石’上!牛头张着大嘴朝着东北,这是在‘喝东北风‘啊!你们村名就叫牛口石,那不也是跟着喝东北风!”最后地理先生给了个意见:要想富必须让牛肚子里有“油水”!孙氏家族经过商讨一致认为,从古到今最有油水的买卖就是开“油坊”。于是全家族集资在村中间建起了一座“榨油作坊”。这是一个大型的家族式的“村办企业”。开业以后,生意兴隆,整个村子昼夜弥漫着油香,油水长流,财源滚滚。他们拿了一些牛最喜欢吃的豆饼、花生饼,到“牛口石”前祭奠,给“神牛”的肚子“添加油水”,以求“神牛”保佑。没想到自此以后牛口石的百姓确实是“好运来”!真正是“买卖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