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和二年,这一年也是大齐金统三年。
此时,长安城内,身披龙袍的大齐皇帝——黄巢,内心早就褪却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激情,他在焦虑地等待着一个消息:东北面同州,朱温所部的消息。
而对于朱温那边的消息,黄巢身旁的孟楷却是再了解不过了,朱温连发的那十道求援信,都被自己悄悄扣了下来,没敢递给皇帝。
因为他知道,此刻,黄巢要等的消息绝不是朱温的诉苦和告急,而是东北大捷,一场鼓舞整个大齐上下的胜利。
不久,黄巢最终等到了同州方面的消息,然而不是一场大捷,却是一场令人心碎的背叛。
同州防御使朱温杀监军使严实,变节投唐。
得知消息的一霎那,黄巢苍老了许多。
历史上,很多人都将黄巢军在长安的被动局面,归结为朱温的背叛,这个卑鄙无耻的降将,调转枪头捅杀自己人,给黄巢军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其实,从朱温选择背叛那一刻起,黄巢继续呆在长安的信心就开始崩塌了。
对于朱温,以往很多人都聚焦在其降将的不光彩历史,反而忽略了一个实事,那就是,朱温先前在黄巢军里,其实真的很猛。
朱温从一名普通的战士,到队长再到诸将军游弈使,从血海尸山中杀将出来,最终成为了黄巢军中知名将领。
特别是建立大齐政权之后,朱温更从众将之中,脱颖而出,表现非常亮眼。
屯军东渭桥,兵不血刃,劝降了唐银绥节度使诸葛爽。
长驱千里,穿插商於古道,击败了盘踞在邓州的淮蔡劲旅。
挥师北进,与孟楷联合攻击富平,打垮北面威胁大齐的唐军联盟,重振了大齐在长安的信心。
朱温,一时间成为大齐军中,唯一一名,常年在外苦战的实战型大将。
因此,他的背叛使得大齐国很受伤,同时,大齐国面临的困境, 也因朱温的投降,变成了无解。
那就是,无粮的困境。
黄巢一进入长安,看似风光无限,其实是踏入了一个陷阱之中,这个陷阱就是缺粮。
长安虽然是当时的国际大都市,但关中的土地经过多年开发,贫瘠的现状已经无法满足如今人口膨胀的长安需求。因此晚唐时期,长安的粮食,大多由东南鱼米之乡,通过京杭大运河源源不断输送维持。
而黄巢军此刻,却并没有控制东南之地,因此长安虽好,却是牢笼之地,不久,黄巢军就感觉到缺粮的危机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缺粮的危机使得黄巢军在继续拓展地盘之时,与唐军交战,开始屡屡失利。
粮草成为了制约大齐王朝发展的死穴。
为此,黄巢派出了自己最锋利的矛——大将朱温,你为朕打开一条粮道。
早先唐朝时期,沿着京杭大运河为长安输血,必然要经过河南道,然而此时的河南道各大藩镇,一看长安情形不对,都纷纷反水,再次投奔了大唐。这就使得想靠原来的漕运路线支撑长安,不现实了。
因此,黄巢派东南面行营先锋使朱温出蓝田关,希望能打通山南东道到淮南的粮道,另外开辟一条新的粮道,进而掌控东南。
然而,在南阳,朱温遭遇了重整旗鼓的唐军——杨复光所率领的忠武八都、八千淮蔡劲旅,忠武八都中的将军们哪个不是后来响当当的彪悍人物,特别是王建还成为了前蜀的开国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