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是唐代继太宗和高宗武则天以来,所出现的第三个唐朝盛世的高峰。它既是唐王朝的最鼎盛时期,又是唐王朝盛衰乱的转折时期。处在这一时期的一代雄主李隆基,但对于李隆基的评价,誉毁不一。李隆基之所以能登上皇帝宝座,实际上是李唐皇室和上层统治内部矛盾斗争的产物。李隆基是睿宗的第三子,而睿宗又是中宗的胞弟,按照封建正统的正常秩序,都不能继位做皇帝,为什么父子两人会成为最高的统治者呢?这是和当时的政治斗争分不开的。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等发动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拥中宗复辟继帝位;其后中宗被韦后毒死,群臣拥睿宗继帝位,到延和元年(712年)七月,睿宗又诏立李隆基为皇帝。其间七年半,唐政局纷乱,政变迭起,皇帝换了三个,像走马灯一样。之后,又发生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姑侄之间的矛盾斗争,由于李隆基获胜,政局稳定,睿宗才正式退位。事实表明,这一时期上层统治内部政治斗争异常尖锐,各种政治力量都在集中全力争夺皇位,李隆基就是在这种刀光剑影的环境中,踏上政治舞台的,他的继承皇位不是一般的父让子承,而是经过复杂斗争的结果。
初期李隆基处于政治舞台边缘,积蓄力量,以便伺机而动。
李隆基生于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七岁便出阁开府置官,八岁封为临淄郡王,颇得祖母武则天的宠爱。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退位,中宗复唐,李隆基刚好二十岁,已进入成年时期,他与其父均参与了这次政变,事成后,其父李旦被加封安函相王辅政。
政权由武氏手中转入李氏手中,客观上是顺乎当时朝廷内外人心所向的。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为了巩固自己的女皇地位,对李唐宗室及反对她的官僚势力,进行了残酷的打击。由她培植和重用的武氏集团及一大批酷吏,依仗权势,横行不法。晚年,她又大兴佛寺,任意挥霍浪费,种种弊政,越来越不得人心,从而使统治内部正统与非正统观念的斗争,重又激化起来。所以中宗复唐,不仅是李唐宗室的胜利,而且也是封建正统势力的胜利,它取得了大部分封建官僚的拥护。但武则天当皇帝十五年,临朝执政几近半个世纪,她统治的时间是较长的,在各方面均有巨大影响,一旦退位,政治天平上失去了一个大砝码,政局不可避免地动荡起来。
首先是以武三思妁代表的武氏集团,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与李唐宗室势力继续角逐。
其次是中宗的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以及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都想步武则天后尘,野心勃勃,觊觎着皇位。
总之,围绕皇位问题,上层统治内部各种政治力量,展开了新的斗争。在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初期李隆基处于边缘,他在一旁静观,积蓄力量,以便伺机而动。
李隆基在政治上已成熟,毅然投入了矛盾斗争的旋涡中心。
张柬之等与“五王”拥中宗复位时,只杀了武则天的幸臣张易之兄弟,并未伤害武则天本人,也未杀武则天的戚族武三思等人,对武氏集团的势力大都未触动。中宗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他只要求武则天交还皇权,并不以武则天为政敌,也不以武氏戚族及其政治势力为祸害。相反,对武则天始终十分尊崇(这种倾向,在以后的睿宗、玄宗身上也表现得十分明显)。由于中宗政治上的麻木,武三思肆意利用韦后的特权,扩张自己的政治势力,并和韦后势力勾结起来,取得中宗的庇护。不久,“五王”便遭武三思构谗,被贬黜,有的还招致杀身之祸。此后,武三思进一步勾结韦后、安乐公主谋废太子重俊。太子重俊起兵诛杀武三思父子,继欲杀韦后、安乐公主,事未成,而重俊被中宗所杀。《旧唐书》卷九二《萧至忠传》记载相王李旦与太平公主也
“与太子连谋举兵”。
可见武三思和韦后政治势力的膨胀,相王、太平公主是反对的。李隆基具体情况如何,不了解,但从以后的事实来看,他也是反对韦后、安乐公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