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丞相、相国,这三者之间有何区别?

2020-10-22 21:41:14 作者: 宰相、丞相、

之后汉代秦,刘邦复立“相邦”位,并改名为“相国”,《汉书.百官公卿表》载: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汉朝第一任相国就是大将军韩信,《史记.淮阴侯列传》载:

“六月,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 此后,西汉出现过4位相邦,分别是前206年被拜为相邦的萧何、前193年被拜为相邦的曹参、前190年被拜为相邦的樊哙、前189年被拜为相邦的吕产。

自惠帝后,汉朝不再设“相国”,只设丞相。直到东汉少帝中平六年(189年),董卓乱政,他自封为相国,相国一职才被再次起用,《三国志》载:

“卓迁相国,封郿侯,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且在此时“相国”的权力非常大,地位俨如皇帝。

但随后董卓伏诛,相国一职再被废,直到曹操被封为魏王,建国“魏”时,相国一职才再次出现,不过此时的“相国”不同于秦汉,

它位在丞相之下,成为了辅佐丞相治理国政的官员

。之后曹丕代汉建魏后,“相国”就只有司马昭担任过,同时这个时候“相国”再次成为百官之长,其权力与曹操担任丞相时相当。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只有意图篡国的权臣才会担任“相国”职,正所谓

“自魏、晋以来,非复人臣之位失”

,如宇文觉、杨坚等称相国的臣子,之后他们皆成为了篡国者。此后,“相国”不再设。

丞相

丞相作为正式的官职名最早出现在秦武王二年,《史记·秦本纪》载:

“二年,初置丞相,摢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当然此时的“丞相”并非是以后的百官之长,因为此时的百官之长是“相邦”,当时的丞相只是相邦的副手,他负责协助相国处理朝政事务,如在秦王政初期吕不韦为相邦,昌平君为丞相。

秦统一全国后,因相邦被始皇帝所废,所以丞相自然而然就替代相邦成为了百官之长,

此时秦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负责总理百政,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

之后到了秦二世时期,秦二世为了褒奖赵高的拥立之功,为他特别设立了中丞相一职,此时左丞相、右丞相、中丞相同时存在。

汉代秦后,刘邦延续秦制,但废中丞相,重立相国,

如前189年惠帝时期,相国为吕产,右丞相为王陵,左丞相为陈平。

因此,此时相国又成为百官之长,而左右丞相就又成为辅佐相国的副职,如《史记》中就记载萧何因诛杀韩信有功得以

“使拜丞相何为相国”

,从中可得知在西汉相国的地位要高于丞相。此外,汉初的各个诸侯国也都同时设有相国和丞相职,如燕王臧荼的燕国就有相国温疥和丞相昭涉掉尾。

到了西汉惠帝之后,汉朝不再设相国,左右丞相又成为了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而后到了文帝二年,文帝废除左右丞相,改仅立一位丞相。

此时一般政务,丞相一人即可决断,他拥有任用官吏,及向皇帝荐举人才;对于地方官有考课、黜陟和诛赏之权;主管律、令及有关刑狱事务;地方上若有暴动、起义等,丞相可派属官前往镇压等职权。不过,当遇到特别重要的事情,皇帝就会召集公卿、二千石、博士共同在御前商议,而丞相就无专断之权。

在汉武帝之后,丞相的权势开始被削弱,此时丞相虽为名义上的百官之长,但是权势大多被武帝所设立的中朝官大司马大将军所夺,如韦玄成、匡衡等,在君主权贵面前,阿谀奉承,只为保持其禄位,几乎无多大的实权。成帝时,丞相何武以丞相一人难以处理繁多的政事为理由,建议建立三公制,于是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遂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为三公,自此丞相的权力被彻底分割,权势更是大不如前。

就这样,直到西汉哀帝元寿二年,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丞相作为百官之长的历史才暂时告一段落,而此时丞相已存在了三百余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