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三百多年,只有六年没推行“荐举”,这荐举是个什么制度

2020-10-23 00:03:12 作者: 两宋三百多年

为了防止营私舞弊,宋朝用“同罪保举”和严密的监察制度来配合荐举运行。

同罪保举,就是保举人对被保举人长期保持连带关系,被保举人违法,保举人也要出面承担责任。这种处罚同举贤不避亲的连坐不同,可大可小,视情况而定。包拯在知庐州时,一位曾经举荐的官员出了问题,包拯随即接受降级处分。对朝廷的中高层大员来说,慧眼识人也是执政能力之一,举荐一个人才,自己多一块垫脚石,举荐一个人渣,就多一块绊脚石。举荐之前举荐人决定被举荐人的命运,而举荐之后,被举荐人又影响着举荐人的仕途。环环相扣之下,举荐人不得不爱惜自己名节。

御史台主管监察,对每一次荐举都负有监察责任。举荐书一经上交,御史台就会仔细审核被举荐人的履历,如果发现被举荐人确不适合岗位、被举荐人贿赂举荐人等问题,御史台的御史就会毫不留情发起弹劾。

在完善的荐举制度下,宋朝士大夫将向朝廷推荐人才当作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一个宰执不举荐人才,会被人们视作无能。王曾任宰相时,范仲淹正当壮年。范仲淹对王曾十分钦佩,但对王曾不向朝廷举荐人才一事耿耿于怀,甚至当面批评王曾: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

在范仲淹心里,王曾哪哪都不错,就是不向朝廷推荐人才这一条说不过去。王曾怎么说呢?王曾说:恩欲归己,怨使谁归?原来王曾一直偷偷的向上举荐人才,只不过把识人的美名都留给了圣上。

荐举制度的运行离不开良好的政治环境,政治的水稍微有一点浑浊,荐举制肯定是最先遭殃的那个。

明朝神宗年间,官纪废弛,官职一旦出缺,走后门的人络绎不绝,不要说荐举,就连凭考试和资历选官都不能保证公平。时任吏部尚书的孙丕扬面对纷杂的局势也无能为力,但又不忍宵小之徒浑水摸鱼,于是弄出抽签选官的办法。大家也别费劲走后门了,凭天意吧。毕竟抽签选出来的官再不好,也比贿赂来的官强。

作者:刘不成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宋朝举荐制缘何受推崇》 赵冬梅

【2】《宋代荐举制度研究》 胡坤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