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神解密:浅析明朝内阁制度,皇帝多年不上朝,国家仍能运转

2020-10-23 10:28:48 作者: 策神解密:浅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立国号为明。于是由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开始了它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

内阁制度由来

朱元璋虽然在表面上,不在乎自己曾经是布衣身份,但是内心中这份自卑的潜意识却依然在内心,面对满朝那些出身比他好的官员,朱元璋坐在金銮殿中浑身感觉到不自在与一种难以言喻的恐惧。

面对恐惧,人们最常见的做法大概就有两种,一种就是选择逃避,还有一种就是选择毁灭。身为从乱世杀出一条血路的朱元璋,肯定不会选择逃避,否则他也不会有如今的地位。于是一场杀戮就此开始。

他先后掀起了两次大的针对朝廷功臣的大屠杀,并借此机会,在洪武十三年,以谋反罪的罪名处死了当时的宰相胡惟庸,并彻底的废除了宰相制度。至此之后,大明的朝廷出现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官职上的一个从未有的现象,皇帝直接对接六部。

虽然朱元璋是苦出生,也能吃苦,但是毕竟管理的大明的确面积太大,人口众多,每天那么多事情,不是这里有灾荒,就是那里有反叛,人事,经济,民生,外交,再加上要面对朝廷各种势力的斗争以及平衡,这让朱元璋感觉到就算是不睡觉甚至累死,也无法完成这样的多的工作量。于是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就设置了殿阁大学士,帮助皇帝处理公文,《明史·职官一》记载:

“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 建文中,改大学士为学士。”

这里的大学士,也就是朱元璋的秘书班子,也就是后来明朝大名鼎鼎的内阁制度的雏形。

内阁制度的发展

尽管这些大学士是离皇帝最近的人,但他们的官位品阶并不是很高,只有区区的五品,和一个知府的品阶差不多,没有多少实际的权利和威信。

这样的秘书班子,一直到仁宗皇帝朱高炽,都只是一个类似于秘书处的存在。但在宣宗皇帝时期,这个秘书处就有了比较进步的发展。

在此时,内阁被分为三殿二阁,分别是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三殿,二阁为文渊阁和东阁两阁,因此我们在史书和历史剧中,都有看到所谓的武英殿大学士和文渊阁大学士这样的称呼。

与此同时,在宣宗时期,内阁已经成为一种机构,甚至开始有了属于这个机构的分机构,——制敕房和诰敕房。每个房中,都配备有中书舍人若干名,官职皆从七品,隶属内阁大学士调遣。

朱元璋死后,他的继任者们就没有他那样勤奋和努力。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皇帝已经越来越依赖内阁,毕竟这些内阁大学士,经常在皇帝面前走来走去,帮助皇帝出谋划策,侍奉在左右。

日子就久了,皇帝也觉得给予这些经常帮助自己的人才五品的品阶有点过意不去,再加上,品阶太低的话,也不利于这些内阁大学士展开工作。但是祖制也不能破坏,所以在仁宗开始,内阁的五品制发生改变,每个内阁都兼任太师、太傅、太保,官职正一品和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官职从一品),于是这个品阶的问题就很快解决了。

明宣宗去世后,就有太子朱祁镇继皇帝位。只有七岁年纪的英宗,是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在小小年纪就可以担任此重任。

在明朝,朱元璋定下规矩,女人是不可以垂帘听政的,就算是帮助小皇帝暂时管理国家,也只能在后宫进行。

因此在这个时候,内阁就担任了相当重要的治理责任。在此时,国家发生了任何事情,都会由六部写奏章到内阁,再有内阁的阁老们商议后,拟票写出对策和实施办法,上交给太后核实,再通过执笔太监,和掌印太监盖上朱印,此时再发放全国,开始实行。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