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好喝酒就会误国,甚至,有些更是丢了自个性命。
孙皓是东吴的末代皇帝,说他请人喝酒,对方至少得喝七升,看来他的酒量也不小。陈叔宝是南陈的末代皇帝,说他酒量也不小,一日可以喝上个一石,不过终日是醉态。耶律璟晚年嗜酒,说他“自立春饮至月终”,终日泡在酒里,最后,更是在酒醉中被人杀了。
其实,这些数据很难考证了。不过,那时的酒,没有如今白酒的高度数,都是一些谷物酿制的酒,大抵和如今的米酒度数更接近。
这个人,同样也是皇帝,一样也很好酒量,但他的政治作为,要强于以上三位。据史料记载,北燕国君冯跋“饮酒一石不乱”。
在中国历史上,量制不是固定的,他喝的这一石,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0450毫升。不过,翻看他的历史,似乎并没有说这位国君是如何嗜酒,相反都是他如何整顿朝纲,发展经济,对外交好。冯跋是一位鲜卑化的汉人,他的父亲是西燕将军冯安。
因为生于乱世的冯跋长于军营,从小就“懿重少言”深沉而稳重。西燕灭亡后,冯跋在后燕做了中卫将军。据说,他的冯素弗在水边捡到了一个“金龙”,被当时皇帝的弟弟慕容熙索要,冯素弗没给,从而得罪了慕容熙。等到其上位后,冯跋又违背了宫廷禁令,很是担心皇帝会数罪并罚,便带着他的弟弟们跑了。因此,有人说冯跋的酒量是这时候养成的。
不过,冯跋没有沉溺于酒中,而是时刻关注慕容熙的一举一动。
当时,慕容熙做事昏庸,很不得民心。于是,冯跋有了想法,等着被人诛杀,还不如立一番事业。后来,冯家的兄弟们悄悄回到了国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在光始七年(407)七月,乘慕容熙出城为符皇后送葬之际,冯跋发动了政变。
随后,慕容云被立为国君,国号大燕,历史上称其为北燕。其实,这时的朝政基本是冯跋说了算。所以,慕容云心生不满,想除了他,结果反倒被自己的人给杀了。之后,冯跋在一边静静的看着事态的发展,等弑君事件发生后,他出面平定了此事,做了大燕的国君。
冯跋在位时,北方的柔然正悄然兴起。太平三年七月,柔然可汗斛律派人向冯跋求亲,想娶冯跋的嫡出女儿乐浪公主为妻。当时,北燕的大臣或多或少都有着狭隘的民族偏见,便向冯跋建议“宜许以妃嫔之女,乐浪公主不宜下降非类”。
冯跋听后说:“我现在正想在柔然人中树立威信,怎能把妃嫔的女儿说成是乐浪公主欺骗他们呢?”于是,“乃许焉”。此外,为了表示对柔然的友好,冯跋还特意“遣其游击秦都率骑二千”,护送乐浪公主入柔然。冯跋对内勤政爱民,对外结好柔然,虽然,西部有强大的北魏相逼,但北燕却艰难地维持了二十多年的安定。
只是,在冯跋病重时,虽授权给太子理政,但太子没有他父亲的霸气,在后宫妃子的干预下,太子居然很是听话的放手朝政不管。倒是让冯跋的弟弟冯弘占了先机,带兵闯宫,使得冯跋在惊恐中被吓死了。于是,有人说,冯跋的身体让酒给害了,这其实不好定论。在中国的文化中,酒文化从来都会占上一席。看看古代酒器的名称,便可以看出当时喝酒可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壶”在当时指的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的器具,当然也可以装水。“箪食壶浆”一词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后面一句是“以迎王师”。
翻看史籍,每每有赏赐时,基本都少不了酒。甚至,连普通的老百姓,都会去沽上一些混酒。而作为国君者,尤其是开国皇帝,若没有几份酒量,怕是在某种程度上镇不住他的臣子。
其实,酒喝的正好时,若按现代的人说法是微醺,估计是筋骨最为通达,心情最为畅意之时。若是喝多了,再好的酒都会有宿醉的难受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