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纪念馆中,一张“凤城县居民于大娘给志愿军写慰问信”的照片十分醒目,在相关的展柜中,还有于大娘荣获的拥军模范奖状,于大娘使用过的锥子、线板,志愿军战士写给于大娘的信。据张校瑛介绍,这位于大娘当年把自己最好的屋子腾给志愿军住。
于大娘生于1906年,家住凤城六街。1951年2月,从前线回来一批志愿军部队,由于房屋紧张,有些战士住在棚子里,见到这种情景,于大娘把自家最好的屋子让出来给志愿军战士们住,她还将家里的新被子拿出来给战士们盖。她说:“这么冷的天,志愿军战士在前线奋勇杀敌,咱不能让他们冻坏了。”
一次,她给战士洗衣服,在兜里发现了50万元钱(旧币),当即交给部队。她还组织街道妇女给战士们做被面、补袜子、浆洗棉衣。在她的带领下,凤城六街的妇女们为志愿军缝制床单被面30多床,补袜子120多双,洗做棉衣、单衣1.34万件。
有位志愿军战士在信中写道:“于大娘,离开您已经3天了,无时不在想念。当我们从朝鲜前线刚刚到凤城的时候,就像久别的孩子回到母亲温暖的怀抱,有了祖国人民的支援,胜利永远是属于我们的……”
日夜不息照顾志愿军伤病员
随着战争的深入,每次战役后,前方都会送下来大批伤病员。照顾这些伤病员的任务非常繁重,都由各地的妇女们承担。
当时安东市设了多处临时医院,条件很差,妇女们吃住在医院,由护士带着实行三班倒,有的时候一个人要护理100多名伤病员。给伤病员穿衣、打饭、喂饭、端屎端尿,但没有一个人嫌弃这些工作。妇女们说:“志愿军在前方不怕流血牺牲,我们有义务照顾好他们。”妇女冷淑梅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她是农业户,按照当时的规定,农业户妇女护理伤病员一人给一分地,她不仅不要地,还主动担负起100多名伤病员的护理任务,忙得走路都要小跑,时常累得上厕所蹲在那儿就睡着了。
安东市拥军模范缴大娘组织成立了妇女“拥军护理队”,到医院护理伤病员,她们非常认真负责,部队表彰了她们,将写有“感谢你们日夜不息的亲切关怀”字样的锦旗授予缴大娘。
来源 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