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初开始,人口数量激增,其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2020-10-23 15:21:45 作者: 自清初开始,

公元1644年,清军在击溃了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后占领了京师,并将朝廷迁徙至此。经过几十年的斗争,清廷终于完成了历史赋予其的统一大任。在清廷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后,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回暖。与此同时,人口数量也开始缓慢回升。至道光一朝,全国人口总数已经四亿有余,远超前代。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清代人口出现了激增的现象呢?

清朝疆域示意图战争基本结束,局势日益稳定

清朝初期,由于旧明势力和李自成农民军势力以及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势力的存在,战争一直接连不休。直到康熙朝的中后期,全国的局势才逐渐趋于稳定,大的战事也基本结束。从这一时期开始,清帝国内部终于进入了一段和平时期,这便为后来人口的激增创造了重要的外部环境。

实际上清初生产力能够得以恢复,不仅仅与清廷完成了大一统任务有关,也与其所采取的民族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清廷入主中原之前,就一直着重维护和蒙古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开国之后,清帝国便不必与盘踞在北方的游牧民族进入战争状态。

清朝初年蒙古地理位置示意图

反观明朝初年,因与蒙古的接连交战,直接导致帝国损失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这对于明初经济和人口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的蒋重跃研究员在《朱棣对蒙古各部的均势政策与五次北征》一文中曾经提到了朱棣第三次北伐时所消耗的国力的具体数据:这次行动费时四个月,征调民夫二十三万五千多人,又组织车运、驴驮押运队,再加上军队将士,总人数不下五十万···如以当时全国在册人口五千万计,平均每一百个人就有一人参加这次征伐,如果计算这一年其他各种劳役,可见人民负担了多么沉重的力役重任!

内部战争和外部战争的基本结束,所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人口不会因战争接连爆发而出现锐减的情况。同时,这也意味着清廷可以将大部分精力转移至治理内政的层面之上。有了和平稳定的环境保驾护航,清廷所颁行的刺激生产恢复的政策都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相当可观的成果。而人口,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逐步缓慢回升。

朱棣五次北伐示意图鼓励开垦荒地,扩大粮食产量

在明末清初的这段充满战争和动乱的年月里,许多农民为了躲避战火都纷纷选择举家迁徙。然而当这些农民离开了故乡之后,其土地也就成为了一片无主荒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愈发贫瘠,也愈发难以复耕。

为了尽快使新生的清帝国脱离战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清帝在入主中原后将内政的重点放在了复耕土地的问题上。将无主无人耕种的土地分配给那些失去土地的百姓,不仅能够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的效果,还可以尽快恢复生产。

由于清初尚且并未全面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清人在清初时期仍然和外国保持着相对紧密的联系。通过国际贸易活动,许多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农作物纷纷传入帝国境内,比如玉米和土豆等等。

由美洲引进的玉米

大量荒地的复耕,使清初的经济迅速回到了正轨之上。与此同时,大量失去了土地的破产农民也重新得到了土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封建时代所广泛存在的阶级矛盾,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而新农作物的传入,不仅改善和丰富了清人的饮食结构,还进一步提高了粮食产量。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无论如何改良种植技术,传统的农作物所能够提供的粮食产量都是有限的。与此相比,增加新的农作物反而能够提供可观的粮食产量的增长;在人口出现明显的激增现象后,也不必再担心现有的粮食产量无法供给如此之多的人口。摊丁入亩的出台

和其他封建王朝一样,清廷在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后不久,就推出了新的赋税制度。康熙帝继位后,依旧沿袭着清初制定的赋税制度。但是在康熙五十一年时,清廷根据时代需要提出了一个相对意义上"全新"的赋税制度,即摊丁入亩。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