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是什么?李世民:连我都一头雾水

2020-10-23 15:21:30 作者: 士族是什么?

中国历史关于“士族”的研究,大概是被陈寅恪带动起来的,他可能是研究古代士族的第一人,由于他的研究成果,魏晋隋唐数百年间存在一个以姓氏门第为“贵族阶层”的时期才为人熟知。

三国两晋时期,吴地便有“顾、陆、朱、张”四大姓,代表人物是顾雍、陆逊等人,到了今天这四姓家族在江南一带依然繁荣。

南北朝对峙时期,北魏宰相崔浩“大整流品”,弘扬姓氏门第的优越性,把自己的出身清河崔氏列为第一等,加上丑化北魏拓跋氏先祖,遭到了道武帝的屠戮。这说明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对于姓氏门第一说是持反感态度的。

在东晋,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一度最为知名,代表人物是宰相王导和谢安,“王与马,共天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那个时代王、谢曾经辉煌的写照。

到了隋唐时代,“士族”的称呼演变为“氏族”,唐太宗李世民曾命人修撰《氏族志》。这部书的编写是有原因的。

现代人不明白古代为什么产生士族(氏族),只知道唐朝时期民间四大姓氏最为尊贵,他们分别是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会真记》(后世改编为《西厢记》)的女主人公就来自于尊贵的崔氏。

至于他们为什么尊贵?即使身处当时的古人也不明白,其中就包括唐太宗李世民。

他对于民间追捧的氏族现象很困惑,表示一头雾水:

我跟这关东崔、卢、李、郑四姓也无冤无仇,这些家族世代不出官员,却自称门第尊贵,只要跟他们通婚,就要多索取彩礼嫁妆,我实在不理解人们为什么看重这个?

“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官宦,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际,则多索财物,或才识庸下,而偃仰自高,贩鬻松槚,依托富贵,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

贞观六年,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

李世民还说道:按道理来说,祖先有过立功、立德、立言的壮举,或者担任过公卿大夫,家族拥有良好的传承,这才能称之为门第尊贵。当今的情形却完全相反,这不奇怪吗?“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其次有爵为公、卿、大夫,世世不绝,此谓之门户。今皆反是,岂不惑邪?”

对于氏族问题,太宗李世民认为需要加以改革,移风易俗,决定对姓氏的尊贵重新排位,并以当时的官品、人才作为衡量标准。“我今定氏族者...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不过,这些大臣开始显然没明白太宗的本意,竟然仍旧把崔氏列为第一等。

乃诏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普责天下谱牒,兼据凭史传,剪其浮华,定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 。士廉等及进定氏族等第,遂以崔干为第一等。

李世民急忙纠正,并把这些编写氏族志的大臣狠批了一通,这才把清河崔氏列为第三等,排位依然不低。至于第一等,当然是皇室的陇西李氏。我今定氏族者,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只看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遂以崔干为第三等。

大家也许会觉得奇怪,李世民一开始就批判氏族不合理不公平,为何还要编写《氏族志》来强调姓氏家族具有尊卑等差?

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李世民只是觉得崔、卢、李、郑不适合排在前面,并不等于他觉得氏族排位不好。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