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以前的刘邦,是个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的主,更是刘家的几个兄弟里的另类,史书描写“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意思是,只想着做大事,不屑于干农活。那当时他的远大理想是什么呢?他特别向往的江湖游侠生活。
当然,史书也曾写到当年刘邦去咸阳时,有幸见到了秦始皇出行的场面,发出了一句不同凡响的感慨:“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不过,这多似后人为烘托他伟大形象的描写。
反正早年的刘邦就是个混江湖的,但他有个最大的优点,“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就是心胸宽广,乐于助人,是个豁达的人。为此,在他的身边渐渐聚集了不少能人异士,不少豪杰也喜欢与他结交,形成了庞大的朋友圈。
但刘邦没有殷实的家底,老父亲在时,还可以啃啃老,父亲去世后,他的大哥刘伯也还挺照顾他的。也许是家庭的负担太重,刘伯还没有等到刘邦的辉煌时刻,就过早的去世了。
这时的刘邦已是“三十而立”的年纪了,还是一事无成,又不愿埋首于田垄之间的他,更不好意思再向家里“打秋风”了,此时他的生活必然会窘迫,那就只有一条路了,找一个适合自己的营生。
没过多久,机会出现了,朝廷向社会招聘泗水亭长。
秦朝的亭长算是政府里的基层岗位,不过好歹是国家公务员的编制,可以吃上皇粮。
那亭长具体是干什么的呢?按史书记载,其职责类似于派出所和邮政局的功能,同时还有接待公务人员的驿站功能,这么看来亭长在秦朝不仅要管当地治安,还要负责接待工作,是很重要的政府基层组织,所以当地政府对亭长的人选还是很重视的。
秦朝对于官员的选拔和任用,按史书记载,除了中央与地方的一把手由皇帝直接任免外,地方官员的任免,可由当地的主官负责,选任方式有举荐、征召、官家子弟世袭等方式。
刘邦走的是举荐这条路。
但秦朝是制度管理很严格的朝代,国家有制度,刘邦要入职还是需要有合规的程序。
刘邦在当地混迹几年,名声还是有的,让他当亭长,官府认为还是很合适的,不过还是需要有推荐人,程序才算标准。
可谁具有推荐人资格呢?史书上没有详细的记载。
但从《史记》《汉书》的人物传记,及刘邦当上皇帝后的分封,似乎可以找到一点线索。
在他的朋友圈中应该起了作用的会是何人呢?
第一推荐个人是王陵。
王陵是何许人呢?
王陵本是沛县豪族,有钱自然有势,但其为人质朴少文、秉性耿真,在沛县当地,绝对算得上是有江湖地位的风云人物,而刘邦未发迹时,以"兄事"他,就是说,刘邦做过他的小弟,当刘邦有事请他做推荐人,当大哥的自然会帮忙。
刘邦当了皇帝后也十分信任王陵,曾委任他右丞相一职,他很维护刘邦,刘邦死后,吕后擅权,曾要以吕氏一族为王。遭受到王陵的强力抵制,还用刘邦的先前定的规矩'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来限制吕后的行为:。
那第二个推荐人就是萧何了。
萧何本就是刘邦的铁杆兄弟,而当时萧何的身份不一般。他是沛县县令的第一文书,就是现代的办公室主任,作为领导身边的人,对于刘邦的事,他还是能说的上话的,自古以来“朝中有人好办事”,何况萧何与刘邦的兄弟关系,刘邦能混入公务员的队伍,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至于刘邦的其他朋友、兄弟,肯定乐见其成,自然也成了为刘邦造势的“吹鼓手”。
自此以后,混混刘邦就摇身一变,成为了体制内的人了,吃上了皇粮,他人生的命运也发生转变,地利加人和,当天时到来时,刘邦一飞冲天,带领着一帮兄弟,成为了壮志豪情的“成大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