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古代官员按照品级,有不同等级的配车制度。起初,配车的动力是牛,后来是马,再后来是人力。从先秦开始,“座驾”就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孔子是鲁国的司法长官,有专门用车,当时,他最得意的学生颜回死了,孔子便想卖掉自己的车为颜回买棺椁。但谁料,颜回的父亲却不答应,理由是:“你处于士大夫行列,怎能不遵守用车制度?”
之后,刘邦一统天下,想找个毛色一样的四匹马拉车都很难。这个可能有点夸张,但却说明十几年的战争,对于国家经济的破坏不是一般的大。这时迫切要做的就是恢复经济,而不是什么享受,如果皇帝都不带头执行,那么,下面的官员只会有样学样。
到了汉景帝时期,国内的经济有了好转,于是,就有了官车的使用条例。
这应是历史上最早的官车说明,很是明确的规定了:官位越大,可用的马匹就越多,甚至,不同官位所用马匹数量也是有差别的。
另外,这差别还在于车厢两侧遮灰屏障的颜色,若品级是薪俸600石到1000石的,可以将左侧刷成红色,若是在2000石以上,两侧都可以为红色。
除此之外,用于遮阳遮雨的车盖,也有讲究,老百姓只可用青布盖,200石以下的官员用白布盖,300石以上可用皂布盖,而皂缯覆盖只能是千石以上的官员才能享受。
其实,车子制度的规定和官员朝服的规定意义大同小异,都是明明白白的告诉他人,你属于哪个“档次”。
在阶级社会中,无时无刻不显露“等级”,所以,各个朝代的史籍中都有《舆服志》篇,尤其对于服饰和一些礼制会说得相当详细。
那么,“车”是公家提供吗?
从一些资料可知,两汉的中高级官员,是指薪俸在2000石或以上的官员,授印后应是会享受到国家的配车。
这里有一个记载,《汉书》中提到朱买臣做会稽太守,就有“长安厩吏乘驷马车来迎”。在当时,这应该有一套完整的制度。
其实,对于基层政府的情况,应是各衙署都备有官车。当年,刘邦当亭长时交的朋友夏侯婴,就是沛县官车的驾驶员。
但是,数量有限的官车只能保证主要人员使用,其他属员若要摆一下乘车的派头就只能自备了。
到了南北朝时期,大家开始追求个性的张扬。虽然,用车制度基本沿袭前朝,还是以马车为主,不过满大街不时也可见不拘一格的“座驾”。
当时,宋文帝不知怎么就喜欢上了羊拉车,这羊有多少气力?事实上,宋文帝在发展经济上,“役宽务简,氓庶繁息”,他此举并不是想标新立异,而是做给大家看,提倡简朴作风,不应该过多追求享受。当然,在不知情的人看来,这却是开创了一个新潮流。
那么,同时期的右光禄大夫颜延之,用病牛和老牛拉车,是表示节俭还是与众不同呢?其实,这有点性格使然,不过其本人也很是节约。再来看看差不多同时代的另一人物沈庆之,他用的车也很“扎眼”,说是一种“猪鼻无帷车”。
不过,历史关于此车的记载不多,没法通过文字还原出车的基本形状,而“此猪鼻车”不能想象成如今的“猪鼻车”。
到了隋朝,制度有了一些调整,有重大活动时只要是五品以上王公以下的官员都给配车,其余时间则是骑马。不过,在朝服和仪卫上,还是可以区分官阶大小的。
公家配车肯定会带着车夫,《梦溪笔谈》就说了一则趣事,讲:宋真宗有一个宰相王旦,直到自己的马夫要离职了都不清楚是谁,看到背影才明白过来。看似说笑,却还是能感觉出,在那尊卑有序的年代,规矩是一步也不能逾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