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历史上的名臣不胜枚举,而这些名臣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无外乎是靠着自身的智计无双,忠心耿耿以及所立下的不世之功。
其中,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样一个大破大立的年代,名臣可谓是灿若星辰。管仲、张仪、蔺相如等人皆是代表,蔺相如的故事更是入选了如今的语文教科书。
而在节选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将相和》中,我们看到是身为名臣良将的蔺相如、廉颇在原本有着不睦的过节之下,在面对国家利益之时,蔺相如靠着勇敢机智、宽容大度最终以气节折服了廉颇,于是将相二人终于同心同德,一起辅佐赵王治理赵国。
对于廉颇、蔺相如的关系,文章中以蔺相如完璧归赵为引。
关于完璧归赵,大家可谓是耳熟能详。在赵惠文王时,赵国从楚国获得的有着“白璧连城无双产,古洞青螺有旧题”赞叹的和氏璧,这样一块世之罕有的宝玉自然也引起了邻国秦国的觊觎。
由于当时秦国势大,赵国相对势弱;对于秦国的贪墨和氏璧之心,赵王自然也就进退两难。虽然,秦昭王自称“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但大家都是心知肚明。如果将和氏璧拱手相让,赵国颜面何在?但如果不给秦国,面对秦国的虎视环伺之心,又要如之奈何?
此时,正当群臣一筹莫展之时,宦者令缪贤举荐了门客蔺相如。而蔺相如虽然出身低贱,但勇敢果决的品行、对答如流的回复也迅速让他成为最好的选择。于是,蔺相如捧璧出使秦国。
而在与秦昭王会面之时,眼见秦王无意偿赵国城池,蔺相如机智的以“璧有瑕,请指示王。”为由重新将和氏璧控制在手上,随即倚柱做“击柱”状;并且辅以一众慷慨陈词,也令秦王因为颜面而被迫折服。
随后秦王在斋戒五日,设九宾之礼之后,再请蔺相如。但此时的蔺相如早已经命令扈从将和氏璧归于赵国,没有了后顾之忧的他,面对秦王不卑不亢的提出要求秦国先割让十五城,然后赵国再将和氏璧送于秦国。同时,表示作为欺瞒大王的处罚,自己愿意受汤镬之刑。
因为没有了和氏璧,秦王自然不好发作,也只得从国家利益出发以不“绝秦赵之欢”,对蔺相如不仅未曾处罚,反而是厚待有加。最终,在完成礼节之后,蔺相如不辱使命回到赵国。
而在回到赵国之后,因为立下大功,他被赵王敕封为上大夫;随后又在其后的渑池会盟之中,面对秦王的“羞辱”以同样方式反击,维护了赵王的威仪,至此蔺相如再因功被封为右上卿。由于职务上的晋升,蔺相如已经位高于廉颇,这也引起了廉颇的不满。但面对廉颇的刁难,蔺相如却安之若素,处处忍让。而在蔺相如与门客的一番谈话之中,蔺相如以国家之急为重的品德也打动了廉颇,最终廉颇才负荆请罪,二人也就成为了生死与共的好友。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得不说的是蔺相如的品德高雅,也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他也无愧于名臣的称谓。
而对于蔺相如,太史公司马迁更是不吝溢美之词。
太史公曰:……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见司马迁对于蔺相如的气节品德都是推崇备至的,尤其是对完璧归赵赞赏有加。但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背后,赵国真的成功了吗?
事实上,对于当时的国际环境而言,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的所作所为并无益处。当时的秦国,在经过了商鞅变法以及“奋六世之余烈”一众明君的治理之后,已经锋芒毕露,山东六国几无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