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有三大特色:一是繁荣的经济;二是最完备、最先进的募兵制度;三是庞大的军队数量。单是从这三个特点来看,无论如何,北宋都轮不上被辽和西夏欺侮。可事实上,北宋确实是长期被这两个小国度摁在地上,使劲地摩擦,饱受皮烂肉烂之痛。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这里面光有北宋统治都后来的贪腐,更多的是来自赵匡胤的“做贼心虚”,以及其后世子孙对其初衷的参悟能力了。赵匡胤本人就是后周的“家贼”,所以他时时刻刻地防着大宋的“家贼”。而后面的皇帝在墨守这一成规的同时,却没有进行变革,而且将其原来的制度也荒废了许多,最终被庞大的军队级拖垮了。
01.募兵制是一种先进的兵役制度
我们知道,宋朝在兵役制度上实行的是“募兵制”,这种制度的特点,是军队实行了职业化,军人成了职业军人。在养兵上,实行给养制度,即士兵除粮食由国家供应之外,还有工资,服装、武器装备都是统一配发的。“募兵制”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是由战国名将、军事家吴起所发明。之前都是征兵,即要打仗时由各地青壮年自带兵器,到当地集结。因此,我们看到秦汉之前历史题材的电视中,那种整齐划一的军队形象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当时吴起在魏国采用“募兵”的方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职业化的军队,大致千余人。吴起采用招募自愿当兵的人,而代替最古老的强制征兵制度,但他对人员的选拔上非常严格,包括身体条件、基本技能等。一旦被选上不但有粮吃,而且可以免去徭役,有战功可以封爵等。武器装备不再由个人自带,而是官府统一配发。魏国的称霸和吴起的名声,都是靠这支军队打出来的。
因此,募兵制在古代的兵役制度中,实际上是最先进的,它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在史书中记载有汉军击匈奴以一敌十,其实也是不虚的。汉武帝时期为了对付匈奴,就采用了这种方式,对士兵严格精选,并进行严格训练。只是在后来,直到隋唐五代,都是府兵制与募兵混用的,而且不是太成型,到了宋代才趋于完善。
宋朝的募兵制度实质
赵匡胤经历了五代之乱,深知兵患之害的原因,所以他在军队建设上就格外地重视。五代时,各藩镇、军阀基本沿用唐时的兵役制度,普遍采取募兵制度,而兵员的来源则主要为流民、饥民,主要是利诱。但是,长期的战争,士兵能吃上饭都是很不错了,那儿来的军饷?所以要解决这个办法,或者说要兑现承诺,也只有纵兵劫掠了。后周太祖郭威也是在进都城之时,让士兵哄抢了三天的,这个赵匡胤当然知道。因此,赵匡正胤将养兵划为中央财政支持,国家统一募兵、统一养兵。他这样做也是为了防止地方或将领笼络士兵谋反。
赵匡胤在建立宋朝之后,开始对于募兵也是非常严格的,他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如,身高有一定的要求,达不到就不予录取。甚至在视力、体力等方面都是有标准。参选之人会全副武装,要求要跑一定距离,如果达不到也是不予录取的。他还从军中选了许多标准的士兵,派到各地作为征兵的样板,要地方作为参照。因此,在宋朝初期,宋军还是很有战斗力的。
当然,很多人诟病其“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防止军阀的形成还是可取的,是为一种先进的制度,倒不是什么大的缺陷。如果一支军队果真训练有素,具有很强的战斗力,无论哪个将军(当然是要懂军事的)率领,仍然是可以打胜仗的。这种将领的轮调制度,即使现代也在采用,建国后八大军区司令员还对调过呢。只是轮换过于频繁,则使军队得不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这倒是一大缺陷。
赵匡胤的国家是“窃”来的,为了防止再有人“窃”国,宋朝对于武将的过分打压,将许多优秀的军事人才埋没了。再者,太宗之后,其兵役制度只是保留了原来的形式,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地方官府的腐败,往往会以劣充优,使兵员的质量大打折扣,这也是其后来军队战力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