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澶渊之盟形成的两个关键因素:一个秘密武器和一个小人物

2020-10-24 17:46:13 作者: 宋辽澶渊之盟

北宋建立后,燕云十六州无疑成了大宋王朝的一个心结,由于辽的阻挠,太祖赵匡胤灭北汉失败,不久带着遗一感动离开了人世,灭北汉、收燕云这个重任又落在了太宗皇帝赵光义的肩上。宋太宗继承遗志,在灭亡了北汉之后,想趁势北上,一举夺回燕云之地,但遭到了惨败。

雍熙三年,宋太宗赵光义发三路大军北伐,试图一举夺回燕云之地,结果大败而归,最重要的是这次北伐损失了一位最优秀的将领——杨业,这个人我们应该很清楚,他是木万家将的祖宗。经过这次失败,宋朝上下普遍对辽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对收复燕云也显得越来越没有了信。然而,辽国却觉得他们占据燕云是天经地义,这是他们接收的馈赠,而并非抢夺来的,认为宋朝的进攻无理。于是,攻防关系睬间转换,辽国不断派兵南下侵扰,但却是败多胜少。

宋太宗像

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的励精图治下,国力也是空前强盛,遂大举南下。事实上,此时的宋辽实力相当,谁都没有把握灭了谁,但蒙太后这次南征的目地,就是要占领北宋黄河北岸的所有州郡,如果有可能就顺势灭宋。但辽兵虽然势大,但进展并不顺利,沿途受到了宋朝军民的完强抵抗,在攻打瀛州和莫州失利后,转而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

澶州是开封的门户,尽管辽军并没有占领座宋城,但宋廷上下却一片荒乱,当时的宋真宗更是六神无主,无所适从,他感觉已是兵临城下了。朝中大臣大致分两派,一派以参知政事王钦若为首,建议神家逃到南方,暂避锋芒;一派以宰相寇准为首,力主御驾亲征,认为皇帝如果逃走会失去民心、军心,大宋有可能会亡国。

最后,在寇准的极力坚持下,真宗皇帝勉强同意亲征,可是到了黄河边上后,在那些惧怕辽兵的大臣的窜掇下,神宗又不走了,任凭寇准怎么说他就是不肯过河。后来老将高琼正好来了,寇准就拉着他一起去见真宗,二人连劝带拉,才把皇上弄过黄河,当皇上的舆盖出现在城头时,澶州城里欢呼雷动,宋军士气大震。

其实大多数人都以为宋、辽在澶州有过一场血战,宋军获胜后才有“澶渊之盟”。事实上并非如此,辽军劳师远征,已是强弩之末,加上前面的失利,对于战胜宋军并没有多八把握,而且由于长驱直入,被他远远落在后面的宋军也正在赶走过来;而宋军本来就畏惧辽兵势大,也不敢贸然出击。因此,双方实际上处于对峙的态势,除小股接触外并没有大规模的战斗,都是等待时机,倒是一个偶然事件改变了这一切。

辽国最能打的两个著名将军是现个耶律,即,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和于越耶律休哥,宋军前两次大规模的进攻都是这二人联手击败的,而此时这二人已经过世,剩下的最能打的一个却是萧太后的娘家人,叫萧挞凛,他原来在耶律斜轸的手下为副将,李杨业就是他俘获的。此时作为主将的萧挞凛也是想寻找机会,有一天他带领人出去查看宋军阵地和周围的地形,不巧被守城的宋军看到了,当场死亡。这是一种什么武器,居然如此厉害?

当时宋军有一种杀伤力极大的武器,叫“床子弩”,这种弩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箭弩发展的一个非常高阶段了,根据记载,它是用几张强弓组合在一起,使用时需要多名军士操作,射程在500米以上,威力非常大。这时在城头上指挥床子弩的是一个低级军官叫张环,他远远看到有一个辽军次将领在哪儿指指点的,正好也在射程之内,便下令开火,一时万箭齐发,有一支正好射在萧挞凛的头部,落马后当场死亡。

寇准画像

萧挞凛一死,辽军军心动荡,主将都死了这仗还怎么打?据记载,当萧挞凛的尸体运到萧太后面前时,她悲痛不已,下令停朝五日,全军举哀。萧太后眼看在战场上占不到什么便宜,遂有议和之心,便派曾归降的宋军将领去宋营,将这个信息传递给了真宗皇帝。这个结果其实是宋真宗和寇准都希望的,如果真的摆弄阵势打,结果还真的不好说。于是,决定派使者去辽营谈判,但苦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那些高官们害怕却无人敢应。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