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独大,对于一个强国,外交显然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出使的使者代表的是一个国家,所以派遣的使者多数是大臣或者是皇帝的心腹或者是信任的人,一个有能力担当此大任的人。然而一个出身卑微的小人物,却凭借自己的口才,不仅救了自己一命,还受到了秦王赏识,成为了舌战四国的外交官。
剧照
姚贾,战国时期魏国人,其父是看管城门的监门卒。姚贾曾在大梁为盗贼,后至赵国游说,在赵国受命联合楚,韩,魏攻秦,秦国派出使者离间姚贾和赵国,因为姚贾之前已经有前科,所以没过多久就被逐出了赵国。被逐出境后他来到秦国,博得秦始皇的赏识,被委以外交重任。姚贾提出的谋略与李斯、尉缭、顿弱等人大体相似,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有一次,赵、楚等四国合谋组织联军攻秦,秦始皇召集群臣宾客数十人商讨对策。姚贾提出具体对策,并表示:“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当他奉命出使四国之时,秦始皇“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这种待遇在秦国那会并不多见。姚贾辞行出使,通过收买各国权臣,离间四国关系等手段,“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经过姚贾用重宝和巧舌在四国间周旋,果然四国都不肯出兵,而愿与秦国交友。四国的最后抗秦就这样土崩瓦解了。姚贾回来报告成果,秦始皇大悦,拜姚贾为上卿,封千户。
韩非闻知此事,不以为然。他认为,姚贾出身“世监门子”,是“梁之大盗、赵之逐臣”,重用这样的人,不利于激励群臣。为了破坏姚贾的谋略,而达到弱秦的目的,韩非向秦始皇进言,指责姚贾耗费三年时光,滥用国家财物珍宝,图谋个人私利,而“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这种行为纯属“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
秦始皇立即召见姚贾,责问他:“吾闻子以寡人之财交于诸侯,有诸?”姚贾指出,自己确实使用国家资财结交诸侯,这并不意味着图谋私利,不忠于秦国。如果不结好诸侯,就无法达到预期的外交目的。如果不忠于秦国,四国之王也不会听从自己的游说。姚贾奉劝秦始皇不要听信谗言,贬斥忠臣。
他进一步指出,用人不必求全责备,不必苛求出身和名望。《战国策·秦策五》记载了这段话“此四士者,皆有诟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他借用周文王的姜太公、齐桓公的管仲、秦穆公的百里奚、晋文公的臼犯的例子,这些人经历上都有不光彩的地方,不过遇到了独具慧眼的君王赏识,并且为君王立功的事件。然后结合自己的经历并进一步阐述明主用人的基本原则是“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而无咫尺之功者不赏”。秦始皇认为姚贾的说法颇有道理,于是仍然委以出使各国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