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曾被张居正铁腕压制的文官集团,展现了他们的实力。在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后,他们在“儒家的道德准则”之下以同窗之谊、以地域乡党、以师生关系结成团体。
当然,在儒家中有着修身自省,有着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这等“阳面”,例如书中的海瑞就是代表人物;但同样的也有着不择手段获得利益的“阴面”,甚至他们还占据绝大多数,因为以道德为工具去约束人,当面对利益不符时他们要如何选择已经一目了然。
于是,当万历帝在解决了张居正遗留之后,赫然发现自己已经被文官各种限制,而当他决定册立自己喜欢的郑贵妃所生之子福王朱常洵为太子之时,更是遭到了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这种册立其实也不仅仅是单一的太子册立问题,更是万历帝对王朝主导权的争夺,但文官集团拿出的却是千百年来儒家传承的四书五经、纲常名教——封建道德观的大剑。
在长达15年的国本之争中,万历帝终究没能成功,而是选择了屈服,他册立了长子朱常洛。但一样也让他生下了报复之心,于是尽管在内阁首辅申时行尽量的和稀泥之下,他仍旧消极应对,纵情声色、不理朝政。可笑的是,就连申时行也都因为国本之争而被文官们弹劾下台。
时间终于来到了万历十五年(1587年),心灰意冷的万历帝开始了怠政。
写到这里,肯定会有朋友向我们提及了《万历十五年》中的万历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那么戚继光 、李贽哪里去了呢?
就在万历十五年的次年,武将戚继光病逝,而此前因为与张居正的关系匪浅,他被文官集团弹劾;至于思想家李贽有意思的一点是在万历十五年的次年,这位学富五车的饱学大儒,却选择了剃发留须成为了异端。而他一生主张的是抨击程朱理学,反对空谈,反对传统的儒学观念,倡导功利价值。
也正是自万历十五年,这个在世界上西班牙舰队征讨英国的前一年的年份,天子、首辅、武将、思想家都被文官集团以道德为由左右了,大明王朝的灭亡也就是理所应当的了。
万历帝,其实也是一个可悲的皇帝。而张居正、戚继光、李贽、海瑞、申时行背后则是在这个时代中的形形色色的代表人物。历史就是这样无情且充满了悲情色彩,在万历十五年这个看似平淡的年份,让大明行将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