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8年28岁的曾国藩在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他先是在礼部的会试中名列三甲42名,又在接下来皇帝主持的殿试中,名列二甲第十九名,加上一甲三人,也就是说,曾国藩考了全国第22名。
根据规则,曾国藩进入翰林院,被赐予庶吉士的身份。两年后曾国藩通过考试,被授予翰林院检讨的职务,大致相当于七品县令的官职。
翰林院是个清贵的部门,虽然说可能前途无量,但俸禄微薄。翰林院一年的工资也就是45两银子。如果这一年没犯什么大错的话,在年底发同样数额的绩效奖励,也就是总共90两银子。除此之外,清政府还会发一些粮食,换算成钱币,总起来说,曾国藩一年的收入也就相当于120两银子。
七品县令虽然也这些工资,可县令毕竟主政一方,捞外快的机会要多的多。翰林院就只能吃死工资了。
这些银子对于普通人来说应该说很不错了,因为当时一个鸡蛋也就两文钱,一斤猪肉50文钱就差不多了。按一两银子1000文来算,曾国藩的90两现银可以买1800斤猪肉。
看起来前途无量的官职和不错的待遇,只是这些收入对于一个积极追求进步又十分清廉的曾国藩来说,是完全不够的,甚至可以用捉襟见肘来形容。
曾国藩有写日记的习惯,他把自己在京城大大小小的花项都写了下来,让我们有机会知道曾国藩京漂这几年是如何艰苦,又是如何渡过难关的。
一、京城米珠薪桂,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曾国藩艰苦度日
根据曾国藩自己的日记记载,我们来看一下,他在1842年这一年,都花了多少钱:第一笔大的花销是房租,要160两银子,是不能省的。光房租,曾国藩一年的工资都不够。
第二笔支出最大,还不能省,就是送礼交际,390两。对于一个官员来说,人际交往很重要曾国藩家境普通,一时之间又没有找到赏识他的达官显贵。要想升迁必须混入京城达官显贵的圈子,最起码你得混个脸熟吧,万一有机会升迁或者外放的时候,才能有人想起你呀。所以,即使没钱有时候也要打肿脸充胖子,咬着牙也得花。
接下来,要少一些,但加起来也不少,社会应酬,77两。狐朋狗友的,人家请你,你得回请吧。不然,你光吃人家,慢慢地就没人带你玩了。
上朝要雇一辆马车,一年60两。这是官员的脸面,你不能走着去。买衣服还花了28两,也是必须的,不能太寒酸。曾国藩爱看书,买书还花了40两。日常开支,18两。
这样算下来,他这一年总共花了773两。
他满打满算才挣了120两银子,有600多两亏空。这些银子家里面是拿不出来的。所以只能自己想办法。
二、 曾国藩为了生存,想尽各种办法艰难度日
1、靠地方官的孝敬
咱们前面说过,同样是七品官,地方官有实权,可以用各种手段捞钱,他们捞到钱后,就要拿出一部人,向上级进贡,来保住自己的官位。
每年,地方官都要给京城的官员打点。夏天送“冰敬”,冬天送“碳敬”。每当有地方官进京,京城里面熟识的官员都要去迎接,迎接的人都会得到一份孝敬钱,那是见者有份的。但前提是有人喊你同去,不能人家不认识你,你自己厚着脸皮去。
曾国藩有一次做梦,梦见一个朋友得到了地方官的孝敬,自己没得到,心里十分羡慕。醒来后,曾国藩感觉到很羞愧,怎么能有这么龌龊的思想呢,这不成了金钱的奴隶了吗。为此曾国藩还把他写到日记里面。
2、借回家探亲的机会,骗乡下那帮“土包子”孝敬
曾国藩进了翰林院的第二年回了趟湖南老家。
本来是几乎一贫如洗地回到了家,路费都不够用的。回到家后,他没想到在京城自己狗屁不是,一砖头能砸到一片的小官,在家乡这么受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