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开始,北方的两大割据军阀,曹操和袁绍展开了最终的对决,到同年十月曹操一把火烧掉袁绍大军的粮草,曹操开始由战略相持转为战略反攻阶段。
很多人都认为曹操是因为火烧乌巢而奠定了他统一北方的胜局,实则完全不是这样的,这不过是两军的前戏而已,官渡之战,对于袁绍不过是马失前蹄,算不得伤筋动骨;对于曹操而言,真正的考验还远在后面。
如果不是袁绍在建安七年,也就是官渡失利两年后病逝,中原大地究竟会鹿死谁手还真的属于未知数,即使袁绍官渡之战两年后病逝,曹操也还是用了五年的时间才消灭袁家残余势力,也就是说从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爆发开始,到建安十二年统一北方结束,曹操用了将近八年的时间。
那么曹操为什么会用了将近八年才实现统一呢?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袁绍病逝;废长立幼;袁谭、袁熙、袁尚三兄弟内讧等,但这远不是最重要的,从袁绍病逝之后,统一北方对于曹操来说,只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而已。
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不是袁家得人心,而是曹操太不得人心。
曹操的不得人心是多方面的,人心包括河北士族之心和河北百姓之心。
我们先说河北士族之心。我们现在的很多人对三国时期那些统帅手下的人都有一个叫法,即谋士。谋士分为两种,一是单纯的谋士,就是他们为领导出谋划策,领导负责给他们功名利禄;二是股份制谋士,就是在那个集团之中,这些人和领导不是单纯的上下级雇佣与被雇佣关系,而是有决定权的合作关系。
当时的东汉末年,就是这样一种社会架构,不管袁绍,还是曹操,或者是其他领导,在一个地方能否坐稳,完全取决于当地世家大族的支持,因为领导所下的每一个决定,其中所需的兵、粮、钱最后都是由集团和士族两方面共同承担,也就是他们是一个同呼吸、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
袁绍以一个外来户的身份为什么能够在河北快速坐稳呢?其中原因就是他及时的迎合了当地士族集团的利益,像沮授、田丰、审配、郭图等人,在袁绍内部都是占据了关键的职位,沮授的地位更是仅次于袁绍,而袁绍就是仅仅的结合了他们,所以能快速维稳且对外征伐,这是袁绍在河北的政策方针。
曹操用的什么呢?我们都知道,他的方针一贯是打击士族,实行中央集权,也就是一切我说了算,实行的是一种霸权式的统治策略,在这里申明一下,曹操之所以敢于实行这种策略,是因为当时兖州叛乱时的本土士族几乎已经被曹操收拾干净了,所以他的阻力最小,实行起来也最简单。
现在袁绍败了,如果让曹操接管河北,曹操还是会坚决的实行,他的打击士族之策,如此一来,士族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自然就会跟着袁谭、袁熙、袁尚三兄弟继续抗曹,这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审配、郭图、沮授等人誓死不降曹的原因,不是忠于袁绍,而是忠于他们的利益,这是曹操的政策不得士族之心的原因。
我们再来说不得河北百姓之心。
其实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不管这个地方由谁来当家,他们关心的就是他们能不能安居乐业,谁能让我过上好日子,谁能让我安居乐业,我就支持谁,无论在任何朝代,这都是百姓的底线,也是百姓最基本的要求。
很不幸的是,曹操恰恰连这一点都给不了,最起码在百姓心中,曹操是给不了的,为什么呢?因为曹操的残暴,那是臭名昭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