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天下?4大因素都比其他六国强

2020-10-25 13:41:26 作者: 秦国为什么能

战国时代,实现统一已成为历史必须解决的问题。

从春秋到战国,由分封分权走向君主集权的历史运动乃是由割据走向统一的决定性原因,甚至可以说,统一只是封建君主专制的表现形式。而列国的集权趋势首先造成了地区性的统一,在这个基础上,又造成了全国性的统一。一句话,集权是统一的前提,集权导致统一。而集权的全部实质在于: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权力乃是摄取经济利益的最为有效的手段,权力越大,获利愈多。故上层统治者都为了经济利益而拼命追逐权力,而追逐权力必然最终要求集权。

由割据到统一的历史趋势。

当战国的历史帷幕被拉开的时候,分封制内部的矛盾运动已造成了以七雄为主的地区性的统一。为了追逐更高的权力和最大的经济利益,他们将本国的人力和物力集中起来,展开了更为激烈的封建兼并,而这种兼并早晚要导致统一。

除了政治方面,各国、各地区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也是推动统一的重要历史条件。随着农业、手工业的进步与商业交通的发展,各地经济联系日加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局面。而经济交往的密切又加速了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从上层社会的礼仪诗赋及政治、军事、外交体制,到一般劳动人民的语言风俗,都不断融合并渐趋一致。于是,“四海之内若一家”的社会基础就逐步具备了。

社会上的统一意识日渐强烈。士人们都热衷于讨论天下如何才能“定于一”,他们从不局限于本国,但有用我者,在异国他乡照样一显身手,为执政者尽忠效力;而列国录用人才也是尽可能物色天下人才,最看重有无抱负才能,而不问原籍何国。一般民众,虽不像士人那样周游天下,但从生产、生活的需要出发,普遍向往和平安定的统一局面。

因此,统一在战国不仅仅是统治者的一厢情愿,而且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在各种合力的作用下,统一送成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统一战争的三个阶段。

从三家分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战争历时200余年,贯穿于战国的始终。其发展按照总的形势和特征可分三个阶段:从战国开始到商鞅变法为第一阶段;从商鞅变法到长平之战为第二阶段;从长平之战到秦灭六国为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战国前期。

此时,各国主要忙于内部改革,各国之间战争规模比较小。大国之间的交兵还不是以摧毁对方为直接的战略目标,而是为了吞并夹在大国中间的十几个小国。战国初年幸存的诸小国大部分于此时被大国并吞。由于魏国在七雄中率先变法,国力激增,故在大国的相互争夺中,魏锋芒毕露,四面出击,力敌群雄,首霸中原。

第二阶段:战国中期。

此时,列国改革陆续完成,具备了一定实力,于是个个雄心勃勃,企图打败别国,以自己为基础实现统一。战争便进入了列强直接对垒的大国争胜期。

这一阶段的前期,大国争胜的焦点集中在齐、秦与魏之间。秦因商鞅变法而崛起于西陲,齐因威王改革而“最强于诸侯”,故与魏争霸。公元前353、前342年,齐于桂陵、马陵两败魏军,魏损兵10多万,折了主帅公子申和大将庞涓,元气大伤。与此同时,秦也从西线接连五次攻魏,不但夺回被魏占领的河西地,而且侵入魏之河东、河南。魏在齐、秦打击下,实力锐减,从战国首强的位置上跌落下来。以后魏因没能再进行大的改革,人才外流,国力回升不快,不复再振。齐、秦则于魏衰后扶摇直上,成为大国争胜的主角。

齐、秦争胜达半个世纪之久。他们一东、一西遥相对峙,不断对周围的诸侯国发动军事和外交攻势,迫使这些诸侯国围绕他们“合纵”或“连横”,进行频繁的结盟与争战。经过几十年的较量,秦越战越强。公元前4世纪前后,秦多次击败诸侯联合抗秦的“合纵”,向西南吞并了巴、蜀,向西征服了义渠戎,向南在破坏楚、齐联盟后,攻取了楚的汉中地,向东压垮了韩、魏,经济军事实力与日俱增。而齐国虽曾破燕、灭宋,并曾一度与秦并称东、西帝,但到公元前284年,却被以燕为主力的燕、秦和三晋联军打得惨败,几乎为燕所灭。后虽复国,毕竟丧失了强国的地位。秦又乘齐败落之际,再度重创楚国,迫使其迁都于陈,秦将新占领的大片楚地设为南郡和黔中郡。此后,东方六国除赵之外,再无一国能单独与秦抗衡,大国争胜就进入了尾声一一秦、赵决战期。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