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章惇在外数年,仍旧被旧党人员数度攻击。公元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崩。宋哲宗亲政,时年17岁,立马召回章惇,任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基本等同宰相位,哈哈,终于熬出头了)。
由于高太后垂帘听政时,刻意压制哲宗,又打压哲宗生母。数年积郁,终于爆发。在哲宗授意下,章惇将元祐年间的所改政令,全部恢复。又将之前反对新法大小官员,甚至已死的,一一清算(够狠)。章惇又想起当日司马光废新法之迅猛,更是愤恨无比,请求哲宗下诏掘其坟,斫其棺。过了啊,惇哥!哲宗虽恨,尚且理智,没有同意。
公元1097年(绍圣四年),在章惇提议下,哲宗追贬司马光,吕公著等人。随即又流放诸多旧党人员(好基友苏轼也在其列)到岭南(让你们也感受感受),后又建议派吕升卿、董必去岭南访察,要将贬谪的那些官员全部咔嚓。哲宗说道:"太祖立不可杀士大夫之祖训,不可杀"。
章惇相权在握后,逐步恢复了元祐年间被废新法,并修正了不少新法之弊端。民生好起来后,就该在军事上有所行动了。1095年(绍圣二年),章惇中止同西夏间的谈判,派宋军主动出击西夏,几年间,大败西夏军数次,收复失地。最终宋夏和谈,西夏向大宋称臣。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又派宋军出击吐蕃。几度交锋,宋军胜,吐蕃主陇拶出降。
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哲宗驾崩。太短命了,可惜,才25岁就没了。皇太后问可以立谁,章惇言:"以礼律言之,母弟简王当立"。应当立哲宗同胞弟简王赵似。可太后不太愿意,又说:"我没有儿子,诸王皆是神宗的庶出。"章惇就想那就没得选了:"那就立神宗第九子申王赵佖(哲宗去世,申王为诸王之长)。"太后马上回道:"申王有眼疾,不太好。"章惇此时无名火,正要继续说,结果被曾布呵斥:"我们都听太后定夺!"结果太后千挑万选,那就端王赵佶吧(真怀疑太后是辽国派来的探子),等章惇见到入宫后的端王后,叹言:"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但也无可奈何。
宋徽宗赵佶
徽宗继位后,封章惇为申国公。但章惇早已看出赵佶不是干大事的主,三番五次请求去职,徽宗一直没同意。直到谏官们挖旧事,甚至称有谋反之心,徽宗才将章惇一步步贬官到了雷州,差点说不定就能和好基友苏轼碰上了(苏轼于前一年被朝廷大赦,从海南岛返回内陆),命运捉弄啊。
公元1105年(崇宁四年),章惇在贬居地湖州去世,享年71岁,葬于浙江长兴。
章惇为官时,从来不利用自己的权利赠送官爵给自己的亲信。四个儿子科举考试接连中榜,唯独第四子当过校书郎,其余都在州县任职,后世再也没有显赫高官了。
宋史中虽将其列入《奸臣》,可我以为不公。章惇从政数年间,虽有打压甚至迫害异见之同仁之举,但总的出发点是为了国富民强。相权在握时,民生日旺,开疆拓土,无一不是可以彪炳后世的大功绩。就徽宗继位一事,就可看出章惇识人之准。以私评忠奸,未免太过于草率。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