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功成万骨枯,乱世枭雄的背后,是曹操观沧海的寂寞

2020-10-25 20:07:43 作者: 一将功成万骨

有人说历史是一部令人眼角发酸的书籍,每翻开一页,都是血迹斑斑的无奈。关于权力的争夺,摧毁了多少手足兄弟,又破碎了多少人关于家庭的梦想。历朝历代都是在血与泪的基础上建立,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佼佼者,必然有其过人之处。关于这些人中龙凤,在后世的眼中却充满争议,其中最受关注的莫属一代枭雄曹操。

东汉末年,天下已然大乱,朝廷形同虚设,庙堂之上尽是一些无能之辈,四海之内,也难以找到有志之士。司马迁在《资治通鉴》中,描述当时的格局,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

汉献帝在当时只不过是一个傀儡,为权势滔天的臣子玩弄于鼓掌之中。九五至尊上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普通的老百姓,再加上当时各种天灾来袭,用民不聊生来形容都有点美化。

曹操在这样的背景下走上历史的舞台,关于他的身世,后世众说纷纷。《三国志》中记载,吴人作曹瞒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惇为从父兄弟。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当时有名的宦官大佬曹腾的义子。

据《后汉书曹腾传》记载,桓帝得立,腾与长乐太仆州辅等七人,以定策功,皆封亭侯,腾为费亭候,迁大长秋,加位特进⋯腾用事省闼三十余年,奉事四帝,未尝有过。其所进达,皆海内名人。

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曹操的起步显然比别人高出一截。但同时这样的身世也让他内心极其复杂,造成他比别人更加容易猜忌,为后来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留下了伏笔。

当时的东汉权力机构主要有三个群体掌控,一个是宦官,一个是外戚,还有一个是地方士族。董卓进京之前,宦官是主要的权力机构,等到董卓干掉宦官之后,外戚就成了主要的权力群体。再等到黄巾起义结束,地方士族的权力才越来越大。

曹操20岁的时候就已经当上了洛阳北部尉,从一开始他就反对宦官。当时有个宦官大佬叫蹇硕,刚上任曹操就干掉了蹇硕的叔父,真可谓一腔热血为国解忧。董卓进京之后,曹操虽仍是无名小卒,但也有借宝刀刺杀董卓的壮举。先后得罪了当时两大权力机构,曹操的政治立场极度危险,因此在最后他才选择了与地方士族进行合作。

十八路诸侯朝董卓之际,名义是匡扶汉氏廓清寰宇,实际上却是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一心报国的曹操对于地方士族这种毫无作为的态度,终究是忍无可忍,带着自己从家乡的三千子弟,献出了最后的力量。

《史记》当中记载,士卒死伤甚多,为流矢所中,得夜遁去,士卒多叛。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也终于认清了这些地方士族的虚伪,也是在这一刻,曹操彻底的黑化,不再想着拯救这个摇摇欲坠的朝廷,而是想着用自己的力量,踏平束缚百姓的一切不公。

不过曹操毕竟是个凡人,黑化后内心仍然保留着之前的一腔热血,从而才能够写出《观沧海》这样的作品。史书当中关于曹操的种种劣迹,基本上都是曹操为父报仇的血迹斑斑。《三国志》记载,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如果不是曹操对宦官的轻视,对外戚的不满,对士族的失望,也不会有之后的成就。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