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时,牛的养殖主要在广平、阳平和魏这三郡之地,“牛羊无数,以给牺牲”,至至两晋时期仍然生产着官营牛的大多数。而到了北魏时期,随着代郡、漠南、河西、河阳这四大牧场的产生,官营牛业的数量和分布范围快速发展至一个新的阶段。
而在官营牛业的管理官职上,也纷繁复杂、涉及方方面面。太仆卿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一直延续到西晋时期,虽然在东晋及南朝宋时有过暂时断绝,但到梁朝时继续设立。而在北方,由于北朝的建立者多为游牧民族,对牧业有着更高的重视,太仆卿的地位也因此显得更高。
而在长官牛马车架上,则专门设置的驾部,其主要负责官员为驾部郎,之后又设驾部尚书。其他官职还有如牧官都尉、典牧都尉、典虞都尉等,非常完善具体。
作为我国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耕作农具,犁是必然要提到的。而在长期的发展中,犁的行制也在不断得到发展。
西汉时就已经有长辕犁,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发明了更加便于使用的蔚犁。相对应的,犁的使用也从二牛挽犁过渡到一牛挽犁,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当然,耕作农具自然不可能仅此一个,其他诸如耙、耱、耧车也发挥了同等作用,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
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一个不同政权对立且战争频发的政治格局当中,但依旧阻止不了耕作生产方式及效能的提高。
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人们为了生存所主动创造的结果。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维持着强盛的姿态,就是因为如牛耕等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