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斗不过吏”其实是宋朝以后的一种历史常态。主要原因就是,官因为是科举,“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长期是只读圣贤书,有没有工作经验、生活阅历。再加上,“外地居官”人生地不熟,要依仗被地人或长期做某项工作的吏。
特别是清朝,官员不但斗不过吏,还有受到幕府师爷、跟班常随等“自己人”的欺骗、欺诈,因此,“官”在某种程度上日子过得并不舒坦。
所以,从中央到地方,自宋代以后,都出现了“官斗不过吏”,官员被吏欺骗的事情。今天我们就讲一个福康安的故事,下文我们讲光绪朝云贵总督、云南巡抚行贿吏的故事。
别看不起吏!吏用规章制度就可以“治”官。
福康安
(1)愤怒的福康安
在中央如此,地方更是如此。大将军福康安回京后去户部报销军需。户部的书吏横挑眉毛竖挑眼就是迟迟不给报,话里话外透着诸如,哎呀,我们辛苦呀!我们穷呀等明显索贿的话语。
福康安那是谁?乾隆的宠臣,为了一个福康安,乾隆几乎把福建整个汉人官员都掀掉了,一个小小的书吏算什么?结果,福康安勃然大怒,痛骂书吏。
您道书吏如何?微微一笑,那就按规矩来吧。怎么个规矩?福康安不解。
(2)流程打垮了福康安
书吏慷慨而谈、一本正经的给福康安说了说流程,吓得福康安连忙点头哈腰递送钱财。为什么?按照惯例,报销的流程全走下来恐怕得半年以上。以前都是书吏们自己去做主,谁先走流程、流程环节中哪个可以省或者变通等都是自己做主。
乾隆
如今,福康安惹恼了书吏,书吏们冷冷一笑“那好,按流程走呗!”请示完这个请示那个,今天那位同仁请假,明天那位同僚生病等等。
中央如此,地方更是如此了。在地方上,官员一般都外派,很少有官员在本地出生在本地做官。在明清乃至我们今天,这基本上是一条原则。原因很简单,如果官员出生于本地,那么极有可能与当地亲友形成一种垄断势力。
(3)福康安不是莽夫,“流程”“官场氛围”不是个人,不要说他,就是乾隆都不能一杀惩治。朱元璋杀的人够多了吧,结果如何?雍正整治的也不少,结果如何?违反法律、违法规矩你杀,难不成我“按照你的要求、遵从你的规矩你还杀”?
对于这个案例,有人会表示质疑。福康安拿出刀来宰了他不就成了?其实,任何人做事儿也得讲一个“理”字。就算你是歪理总得有理。比如朱元璋弄的“空印案”,那得是办事官员有问题可以抓住。
嘉庆
但是,书吏说的“按流程”走,没有任何问题可抓。吏借此机会敲诈勒索谁都能明白,但问题是人家就是抓住自己“合法合理”地敲诈。当然,你也可以他们接受的时候杀了他。但不要忘记:你杀只能杀一个人!但因为这一个人被杀,那你以后的所有“报销”工作就得照章办理了。
乾隆以后,清朝进入非常官僚化、腐败化的进程。一个科举成功的人就是因为没有“实缺”等了一辈子都没等到机会。为啥?难道都没有“实缺”吗?因为插队的人特别多,而且清廷允许插队,只要你交钱,就可以。
书吏是报销工作的基础人员,包括抄写、核实单据等,完全可以以人数少工作量大拖延。同时,还可以以“认真工作”故意拖延你的审核、抄写,认为你的单据不合理,需要进行调查。
书吏可以用很多很多冠冕堂皇的话来拖延你。
书吏的工资很少很少,户部书吏有没有养廉银,在京城工作是无法生存的,因此,这是清朝的制度设计错误造成其不得不贪腐。
乾隆不知道吗?当然知道,他都不管,你福康安算哪根儿葱?敢管?
另外,人家“认真”工作,你有什么资格来说人家。这就是“潜规则”,这就是“钻漏洞”,就是以认真工作为名,光明正大地治你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