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岳阳楼记》留下的千年谜团:修建者滕子京为什么在宋朝口碑极差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但凡上过几天学的人,恐怕多多少少都会对这几句古文有印象、这是宋代名臣、大文学家范仲淹留下的千古名作《岳阳楼记》的开篇几句。《岳阳楼记》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代表篇章,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小学课本的必读必背课文,估计很多人都曾为了背诵这篇古文而伤过脑筋。
学生时代由于理解力有限、人生经历有限,往往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囫囵吞枣,即使做到倒背如流,也不能真正感悟到这篇文章的妙处。随着年龄增大,重读《岳阳楼记》,才能渐渐真正体会到它所蕴含的“圣贤心地,才子文章”的深邃意境,和一种悲壮的家国情怀。从古到今,人们都对这篇文章推崇备至。
《岳阳楼记》一篇文章,成就了一座楼两个人。岳阳楼、范仲淹,还有岳阳楼的修建者滕子京。随着《岳阳楼记》的广泛传播,滕子京也变得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不过,绝大部分读者都只是对这个名字非常熟悉,但对滕子京本人的人生经历却很少关注。而且《岳阳楼记》还留下了一个千古谜团:岳阳楼的修建者滕子京,得到范仲淹力挺,为何在宋朝口碑极差?
滕子京,本名滕宗谅,字子京,河南洛阳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滕宗谅高中进士,踏上仕途,历任大理寺丞、左司谏、刑部外郎、知泾州知州、天章阁待制,岳州知州、徽州知州等职。他长期担任宋朝基层官吏,所经历的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若不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滕宗谅只能像历史上无数的小人物一样,无声无息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然而,滕宗谅的人生中,却非常幸运地遇到了一个千古名人范仲淹。两人都是大中祥符八年进士,有同年之谊。按照当时朝廷中的习惯,同年进士往往会结为好友,以便在日后互相关照提携。范仲淹也未能免俗,他与滕宗谅一见投缘,成为生死之交。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力挺滕宗谅,把他描写为一个“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大忠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俨然一个壮怀激烈一心报国的大忠臣。
然而,在真实历史中的滕宗谅,与《岳阳楼记》中的形象判若两人。滕宗谅在担任泾州知州期间,泾州的财务收支账目出现巨额亏空,多达16万贯钱不知去向,滕宗谅也无法证实其合法去向,遭到御史弹劾。朝廷组织调查团前来泾州查账,滕宗谅更是干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之举,他先是坚称这笔钱用于救济阵亡将士家属,但调查组让他出示账目和花名册,他却“焚其籍以灭姓名”,把资料全都烧毁,给人以毁灭证据之嫌。
滕宗谅的过分行为,遭到朝廷处罚,被调离泾州,下放到偏僻遥远的岳州。滕宗谅正是在主政岳州期间,一手促成并实施了岳阳楼的建造。建设资金主要从民间募集而来,并未动用公款。但这笔资金的使用也是问题重重,“所得近万缗,置库于厅侧,自掌之,不设主典案籍”,滕宗谅再次非常反常地亲自保管这笔钱,一切收支不设账目登记,也不让文案会计经手,导致这笔钱再度成了糊涂账,疑窦重重,“自入者亦不鲜焉”,很大一部分进了他的腰包。滕宗谅两次因为经济问题犯错,使得他在宋朝口碑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