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加强皇权设立多个特务机构,为什么清朝不需要

2020-10-29 01:38:19 作者: 明朝为加强皇

但是康熙末年,清王朝特务组织得到长足发展,这主要是皇子们“夺嫡”需要。而到了雍正时期,清王朝最正式的特务机构成立,对外正式名为“尚虞备用处”,又名“粘杆处”,它在民间的名字相信你一定不陌生——血滴子。当然,尽管尚虞备用处在雍正时期权力极大,颇受皇帝重视。但客观的说,这个机构绝没有达到稗官野史与民间传说,甚至是当下一些影视剧所展现出那样的残忍与神通。

但是这个看似得心应手的机构,并没有存在多长时间,更没有在大清王朝留下什么浓墨重彩。基本上,在乾隆朝它就沦为权臣附庸,而到了嘉庆时期,就被裁撤取缔,这又是为何?

原因有三:

1. 特务机构一旦掌管大权,就会有欺上瞒下,造成皇帝偏听偏信,祸乱朝纲,这一点明王朝已经帮助清王朝印证过了;

2. 特务机构一旦与权臣联手,沆瀣一气,会极大威胁皇帝权力,甚至是生命安全;

3. 这一点最为重要,那就是皇帝有了更好的监视手下大臣的方法——密折制度。

上图_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735年)

将“打小报告”利用到极致

能在血雨腥风中夺来帝位,在那个“人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时代,显然雍正皇帝是“其乐无穷”中的佼佼者。对于这样一位心机之重,城府之深的人来说,没有哪个组织是绝对可靠的。因此,多方位全面了解,才是做出正确判断的唯一标准。所以,雍正皇帝在利用特务搜集情报的同时,更是大力推行“密折制度”。

所谓“密折”,简言之就是官员与皇帝之间,直接单线沟通的奏折,除非皇帝授意批准,否则不会有他人看到其内容。

有了这密折,皇帝就可以隐秘的施行官员之间监视工作。又因为密折只有皇帝一人可以阅读,因此官员在给皇帝打小报告时,就不会有太多顾虑,尤其是下级打上级小报告,也不必过分因担心打击报复而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而且,雍正皇帝利用密折,对官员的监视是多方位的,也就是说,不但有可能是官员之间互相监视,更有可能是多人对你监视。因此,官员们尽管知道自己时刻处于被监视状态,但并不知道到底被哪些人监视。如此,足以让官员们防不胜防,不敢轻易违法乱纪。

显然,这种方式比照将权力单放给特务机构要安全可靠得多。

上图_ 清朝 密折和折盒

但是,好制度却不等于容易用好。“密折制度”想要利用的好,对皇帝个人素质要求极高。首先是,要求皇帝必须勤奋工作,每天得花费大量时间,独自一人批阅密折,这绝非常人能够持之以恒。其次是,对帝王智商与驭人之术更是极大考验,如何能在信息细枝末节之中,窥见某人或者某事之端倪,对于将或出现问题,敏锐地察觉其发展苗头,并能够及时施行防患于未然的行动对策,这可能是较之勤奋更难为之。

因此,尽管“密折制度”此后一直被清王朝历代皇帝沿用,成为皇帝获取情报与信息的主要手段,但是在雍、乾两代帝王之后,“密折制度”之功效也开始大打折扣而大不如前了。

上图_ 雍正朱笔御批

结语

在封建中央集权的大背景下,皇帝与官员甚至是百姓之间,这种“天然”的阶级矛盾,必然导致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极度不信任。因此,越是处于金字塔顶端,掌握资源与权力越大之人,越对踩在脚下的阶层人民不放心。

所以,统治者会无所不用其极地对任何不放心人群进行监视,其手段甚至是不惜“下三滥”。只不过,有些王朝或帝王喜欢大张旗鼓,而有些则喜欢低调而不露声色而已,但其阴鸷与狠毒之程度并不见得有何区别。

作者:王金百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张宏杰/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2】《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吴晗/著台海出版社

【3】《雍正帝极其密折制度研究》杨启樵/著岳麓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