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竟然导致了蜀汉的灭亡,历史太有戏剧性

2020-10-29 12:06:40 作者: 一个默默无闻

从地理环境来说,姜维所处的剑阁关有一定优势,所以,钟会的士兵们就像打水漂一样,一个个地冲上去“送人头”。其实,姜维之所以能固守剑阁,并不完全是地理优势之功,其本人的防守水平亦不容小觑。且看数百年后,宋军在攻打后蜀时,三下五除二便拿下了剑阁关。从这就能看出,宋朝时期的后蜀政权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名将,但凡有姜维这号人物出现,都够宋军喝上一壶的。

姜维和钟会在这里打得正欢,邓艾已经抄小路绕了一个大圈,兵锋直指成都。按说,这邓艾也是个奇人,他将宝全都压在了成都后防空虚上,所以,才不惜七百里急行军绕过剑阁。倘若,蜀汉尚有余力防守成都,恐怕邓艾这支疲惫不堪的军队就得交待在这。当时负责成都防务的,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魏军兵临城下,诸葛瞻除了与其玩命已别无他选。

由于,绝大多数兵力都被姜维带走了,所以,诸葛瞻根本不是邓艾的对手。那么,为什么邓艾的军队经几百里急行军后,仍展现出如此强的战斗力?

原因有二:

一是蜀军后防空虚,驻在成都的都是些老弱病残;

二是邓艾军根本没有退路,若不赶紧攻陷成都势必会被回防的姜维包抄。

摆在魏军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打下成都大家喝庆功酒,要么马革裹尸请全村人喝酒。

不过,虽说邓艾的军队有必死之志,但成都的城防也不是闹着玩的,为什么邓艾能拿下成都呢?

客观而言,此时邓艾的军队徒有士气,却没什么战斗力。为了抄小路,魏军翻越重重山岭,要知道邓艾的手下连一匹马都没有,士兵们只能背着辎重干粮,靠“十一路”走完七百里路。可以预想的是,只要成都能多撑一段时间,邓艾的军队极有可能不战自溃。届时,姜维的援军杀来,与成都守军合围邓艾,必可将其一举歼灭。然而,坏就坏在刘禅这小子身上了。

比起他老爹的魄力来,刘禅的水平差得太远。今天官员说主公我们逃往南方吧,刘禅称善;明天官员说主公我们投靠东吴吧,刘禅亦称善。魏军打来这天,刘禅被手下大臣忽悠得开城投降。邓艾做梦都没想到,他都已经做好破釜沉舟的准备了,胜利竟悄悄地来了。邓艾乐不可支,连忙安排懂事蜀后主返回大魏邀功。值此之际,最无语的要属奋战在前线的姜维:我辛辛苦苦打了这么多天,您老就这么降了?

此时,姜维心想,既然老大都开城投降了,自己还与钟会这小子较个什么劲?

于是,他打开关口,带着蜀军投降钟会。

难道,蜀汉最后的曙光姜维就这样放弃希望了吗?

并非如此,姜维之所以投降,是因为这是他的缓兵之策。与其与钟会杀个你死我活,还不如潜伏到敌人内部,把老大救出来重整河山!在两人的短暂接触中,姜维发现钟会这小子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主,而是个不折不扣的野心家。只要有欲望,就有破绽。

于是,姜维对钟会说:“我看老哥绝不是个屈居人下的主,你我二人何不霸占蜀地,自立反魏,建立一番基业呢?”姜维的这句话颇有诱惑力,在那个皇帝轮流坐的年代,有几人心甘情愿给别人打一辈子工呢?于是,钟会被姜维忽悠了,决定与其共谋大业。

然而,共图大业还得有个前提,那就是:干掉邓艾这个绊脚石。只要邓艾活着,姜维的计划就很难开展。姜维向钟会秉明意图后,钟会立即拍胸脯打包票:“老弟放心,不就是邓艾吗,我两句话就能把他忽悠死!”于是,钟会立即上书朝廷,称邓艾想要雄踞西川,反叛大魏。

司马昭一听,这还了得?立即下令,命钟会出兵解决邓艾。眼看着大业成了一半,可是,天不遂人愿,钟会和姜维的计划败在了一个小人物手里——卫瓘。此人是一名监军,在钟会构陷邓艾时,他也曾参与其中。不过,当他知悉想要夺取西川的人是钟会后,立即决定出卖钟会,独吞这不世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