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中,想要坐上皇位的方式有很多种,最传统的就是父终子及或者兄终弟及,他们的皇位是通过继承来的,当然前提是家里有皇位要继承,如果没有皇位的话,那么就要自己创造了皇位了,篡权夺位,意图谋反,起兵造反。
比如汉朝的王莽代汉建新,西晋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晋,宋朝赵匡胤代后周建宋,这些一般都是文武权臣夺得皇位的方式,而民间百姓若想得到的皇位的话,那么就需要等到合适的时机,煽动百姓,进行农民起义,比如刘邦通过农民起义灭秦建汉,朱元璋灭元建明。
今天要说的就是赵匡胤被迫称帝的事件,看起来并非是他贪心夺权的,史称“陈桥兵变”,他当时是后周的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当契丹和北汉联合南下之时,赵匡胤被宰相范质派去北上抵御,他率大军离开都城,到达陈桥之时,他的一些亲信在军营中散发言论,说:“皇帝年幼,无法亲政,而我们这些将士被派去作战,到时是生是死,谁都不知道,还不如拥立将军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北方出征。”
经过煽动后,众人心中都有了决定,接下来赵匡胤的弟弟赵匡胤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于是暗示手下将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才醒来的赵匡胤身上,他们跪拜高呼“皇帝万岁”,可赵匡胤却假装受之有愧的样子,得到了众位将士的忠心。
接下来,他得到了军队的支持,带领军队返回开封,就连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的好兄弟,他们一看到赵匡胤,知晓兵变成功,便打开城门接应,丝毫不顾城中皇帝的安危,而唯一反抗的是将领被杀死,赵匡胤轻而易举地掌控了开封城,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才意识到赵匡胤是在篡位,但已无可奈何,只能率领百官接受赵匡胤地上位,赵匡胤提前让人准备好了禅让诏书,宣布柴宗训位,赵匡胤正式即位。
如此,赵匡胤成为了宋朝的开国皇帝,不再是周朝的将军,他“兵不血刃”地夺取了政权,几乎没有流血伤亡,堪称是“和平夺政”的典范。但在他之前,还有一人,也是通过相似的方式夺得政权,在赵匡胤之前,或许是赵匡胤模仿了此人的计划,这人就是后周太祖郭威,他是后周王朝的建立者,而赵匡胤却是后周的终结者,出生军人世家的赵匡胤最先投靠的就是郭威,后来又得到柴荣的重用,两人冥冥之中还是有些联系的。
郭威早些年辅佐刘知远建立后汉,立下大功的郭威被刘知远重用,成为统帅大军的将相,刘知远病逝后,他和苏逢吉同受顾命,拥立刘承佑继位,是为后汉隐帝,郭威掌握全国的兵权,为国效命,利用手中的兵权平定四处的叛乱,稳定了风雨飘摇的后汉政权,后来大败契丹,威望更高。但有人不愿意看到郭威处处立功,皇帝最怕的就是臣子功高震主,刘承佑自即位以后,他和宠臣就非常顾虑郭威等有功大将。
乾佑三年,刘承佑和亲信李业密谋,要下令杀死郭威等人,想要清除前朝势力,即便他们如今护国有功,但谋杀之事被泄密,郭威很快就得知这件事,面对紧急情况,郭威听从谋士的建议,做了一份假诏书,告诉众人皇帝命他杀死诸位将军,但他不肯,所以便将此事告知众人,果然群情激愤,诸位将军都纷纷推举郭威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举兵讨伐。
在对战过程中,后汉军队大败,汉隐帝刘承佑被杀,郭威带兵入京,假意拥立刘氏宗室、武宁节度刘赟为帝,让太后临朝听政。后来同样也是在北上抵御的过程中,郭威率领的大军发动兵变,对郭威黄袍加身,郭威带着军队回到汴梁,逼迫太后授为"监国",夺得国政,后来郭威正式称帝,国号大周。
这样看来,赵匡胤和郭威两人的夺权过程确实是有相似之处的,两人皆是有着帝王的才能,认为当朝君主无能,遂自己夺权称帝,他们只是找了一个合适的借口,让自己的篡权夺位看起来是名正言顺的,但其实后世都会给其客观公平的评价,不过两人执政期间,也作出了许多为国为民的有益之事,不失为一位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