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徽州604,一群来自上海的小三线人的青春记号

2020-10-30 08:55:51 作者: 皖徽州604

84岁的沈阿昌是半个上海人。他祖籍绍兴,在上海工厂接受过技术培训,在岩寺的工厂做到20世纪90年代末,一张当年的“光荣退休”证,挂在家里五斗橱上一只大红箱的边上。而今,上海有他户籍,女儿女婿在上海生活,但他常年居此,住址就在岩寺黄山路186号,称谓“皖机四村”。

沈阿昌守着岩寺的土地,在自己家居窗前,可日日望见待过几十年的旧址厂房。

坚守在岩寺的沈阿昌

他在部队当过炊事兵,20世纪70年代初,一个机会,投奔到岩寺的上海小三线工厂,然后,看到了好多上海老师傅,“两耳充斥着阿拉阿拉声”。他在后勤部门采购加管理,当工会主席,负责炊事伙房,“上海人口味,好刁的”。

直到今天,想起工厂过去的事,沈阿昌对崔惠堂讲:“记得伐,过去厂道车间跑来跑去的,除你们上海小男生,还有充满活力的上妹、九妹、郊妹和黄妹。”

记得。上海迁来的工厂,正规得和上海工厂相差无几,硬件软件相似:高大的锯齿厂房,平崭的水泥大道,医务室穿白大褂的厂医,飘着浓油赤酱上海菜味道的食堂。厂房里有6大车间,细分几十门工种。工人除了生产,更需要有丰富情感的生活。生活的一半是男人,生活的另一半是女人。所谓九妹,是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做“开路先锋”自愿过来的少量上海姐妹;上妹,是上海市区分配来的女生;郊妹,是源自上海郊区的“村庄里的姑娘”;黄妹,是因为厂里女生少,从附近黄山茶林场招入的上海女工。在人生最好的岁月,她们在神秘的604兢兢业业地工作,并有不少人,在这里,遇见自己一生的伴侣。

上妹、郊妹、九妹和黄妹,多少不同的人生故事。你喜欢我,我喜欢你。你喜欢我,我不喜欢你。我喜欢你,你不知道。你追求我,我避开你。爱情有的结果,有的无果,有的遗憾擦肩而过。沈阿昌现在居住的“皖机四村”,三幢六层的楼房,是20世纪80年代初604自筹资金建成,样式参照当时上海时行的楼房格局,独立门户,一楼四户,有一室有两室。一对对上海男女生,在震天的鞭炮响过后,走入洞房。从此,厂里到家,家里到厂,踩着脚下的黄山路,夫妻携手,是他们日日往来的功课。

而今,楼已老,人走尽,完成小三线使命的上海人,全部撤回上海各行各业。沈阿昌和崔惠堂,多年后重聚首,彼此交流着一个个上妹、九妹、郊妹、黄妹的故事。

上海来的原604员工和沈阿昌合影

顾士强:604的记忆碎片,是我一生的不忘

随崔惠堂一起来岩寺的,还有他随身携带的“一部作品”:顾士强几年前写的“604记忆碎片”,近三万字,记录上海青工入岩寺进工厂的故事,坎坷的,琐细的,调侃的,文艺的,乃至苦痛的心路历程——但都真实而情深。

顾士强没有来。

从大上海到小岩寺,从工业繁盛的大城市,到一角山地边的孤独厂房,从大城市精致的马路沿街梧桐,到出厂门稻田片片蛙声四起,落差令人心情跌宕。和顾士强一起进厂的72届学生中,同样很文艺的是看似瘦弱的姚公敬。姚系古琴世家出身,幼年操琴,悟性极高。初来乍到,别人伤情,他也心颓。他们一起借酒浇愁,半醉后姚弹奏一把从上海携来的“龙吟”古琴,一曲曲带醉的琴声,悠远婉转激情而出:《流水》《华胥引》《屈原问渡》《酒狂》……几年后,他们才悟出:这古琴音,深合这厚积文化的土地。历史上,人杰地灵的岩寺,流传“书声喧两市,一镇四状元”的佳话——高中过4名状元,还出炉了36名进士。抗日烽火,中国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在此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新四军。1938年,7000余官兵在岩寺整编。文峰塔南侧,有一明朝建成的凤山台,朝南大门上有“凤山灵境”匾额一块。那日,军号嘹亮,旌旗招展,风起云涌,叶挺、项英站立凤山台上,身形威武地检阅部队。“点将台”之名,遂远播四海,抗日炽火燎原。